20171106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勝過被嘲笑

參考經文: 尼希米記4章1~6節

於是我們繼續重建城牆,不久就建到一半高度了,因為人民都熱心工作。(尼希米記4章6節)

以參巴拉為首的敵對者,多次對尼希米想重建城牆的想法表達情緒與意見:「和倫城的參巴拉……聽到有人為爭取以色列人的利益而來,就很惱怒。」(尼希米記2章10節)「就譏笑我們……」(2章19節)「參巴拉聽見……就非常生氣,並且嘲笑我們。」(4章1節)「參巴拉……聽到我們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工作進行得很快,並且城牆的缺口都修補好了,就非常氣憤。」(7節)可見這些惱怒、譏笑、生氣、嘲笑、氣憤,甚至用狠毒的話來刺激以色列人,目的都是希望以色列人害怕、驚惶,迫使其放棄重建工作。這讓我想起暢銷書《情緒勒索》──參巴拉等人乃利用情緒勒索的操控,讓彼此的關係崩壞,以此勒索使對方屈服與退讓,這完全是出於懼怕,而不是出於親密、信任、愛和祝福。

今日敵對者也常在我們身邊干擾,使我們離開所領受的使命。透過藐視的話語,使我們看輕自己的身分是軟弱、無成就的;透過弱化我們的能力和決心,譏諷我們自不量力。或取笑我們在上帝面前的獻祭,並輕看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或是放大、誇張我們所遇見的難處。

這些譏笑、藐視、攻擊的誇張方法,都是敵對者常用來使我們離開使命、放棄奔跑的伎倆。但尼希米卻將這些藐視譏笑交給上帝,他不改初衷,在逆勢中堅持建造。他所倚靠的是公義的上帝,他所做的就是禱告,他到上帝面前提到自己所遭遇的困境、仇敵的逼迫,祈求上帝申冤,並以信心仰望上帝公義的審判。這樣的禱告話語比較像是詩篇中的咒詛詩。學者卜洛克認為,對待咒詛詩比較理想的態度是:認真地面對它、體會作者內心的掙扎,並思考它如何成為上帝的話語。雖然這種禱詞強烈表達了對惡人惡事的痛恨,呼求上帝伸冤,但祈禱者絕未採取報復的手段,只將此事交託給上帝。可見,在禱告中所表達的痛恨,只是情感的真誠流露,並不代表所要採取的行動。並且,祈禱者深知:上帝知道我內心的真正感受,祂與我同行,我就有力量繼續。

從尼希米的例子,讓我們學到:真實看見嘲笑,坦然地交給上帝,然後繼續建造。



默想:
當被嘲笑時,我內心的真正感受與懼怕是什麼?

祈禱:
主!別人嘲笑我時,讓我感到自卑,好像一下子就變成他所嘲笑的形象,就是那樣卑微、無價值。我現在把這些感受誠實帶到祢面前,求主繼續與我同行,幫助我活出祢創造我的美好樣式。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