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7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永遠得著他

參考經文: 腓利門書15~16節

阿尼西謀暫時離開了你,也許是要使你永久留著他。(腓利門書15節)

沙林傑(J. D. Salinger,1919~2010)在《麥田捕手》中有一段話:「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保羅在信中,不說阿尼西謀是「逃走」,而說他「暫時離開」(15節),更提到他是「親愛的弟兄」。「離開」原文是被動語態,保羅試著要告訴腓利門:當初阿尼西謀離開,正是上帝的旨意,若不是如此,他不會遇見主,更不可能回得來。因此,你要學會戴上這愛的眼鏡,才看得見。現在,他不只是你的奴僕,更是你應該去愛的弟兄。

1520年,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寫《基督徒的自由》時,便強調:「因著信,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因著愛,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管轄。」一個相信上帝的人,會因為愛,看見靈魂的價值,而不會以外在的社會地位相待。

有人認為,保羅在這裡的表達,潛藏顛覆奴隸制度的因子。但歷代教父與馬丁路德都認為,保羅一貫的態度,是順應當時的社會與法律體制,他並未暗示讓阿尼西謀脫離奴隸的身分,但若出於主人自由意志,相信他也樂觀其成。因此,接下來對腓利門是考驗──他要如何做,才能保持既有「主僕的關係」,又是「主內的弟兄」呢?

在電影《霍元甲》中,當失去一切、心碎的霍元甲離開家鄉,自我放逐憤而投河,被眼盲的女子月慈救起,隨即隱姓埋名化名為阿牛。漸漸康復後,他就去幫忙下田插秧。插秧後隔天,有孩子跑到霍元甲前面說:「阿牛,你插的秧苗都白做工了,月慈姊姊幫你全部重插。」霍元甲跑到田裡找月慈一探究竟,月慈對他說:「秧苗也是有生命,像人一樣需要彼此尊重,插太近沒有辦法生存。」

愛或許就是想觸碰又收回手,有時人會因身分、處境阻礙我們真正看見,或許當距離、時間拉遠,轉彎回頭後,才能讓我們在主裡相遇,明白愛的本質──永遠得著彼此。



默想:
我常戴什麼樣的眼鏡去看人與世界呢?

祈禱:
親愛的主,祢要我們去愛,世人便因此認出我們是祢的門徒。但主啊,祢明白我們的愛實在有限與短視,求主幫助我們學習用祢的愛來相愛。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