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5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上主會垂聽我的申訴嗎?

參考經文: 約伯記23章1節~24章25節

上帝會用祂的大權能跟我爭辯嗎?不,祂一定垂聽我的申訴。(約伯記23章6節)

約伯記23~24章,理應是約伯對以利法於22章勸勉的回應。但若仔細閱讀,會發現約伯並未針對以利法說的話正面回答,反而比較像自我哀怨的獨白。這樣的痛苦,表現在23章2節「怨言」與「沉重」兩個希伯來文發音相似的字上。以此呈現,上主在他身上的責罰已經重到超出他所能承受的,他唯一能有的回應,是以將要死亡的聲音「呻吟」。

這呻吟的聲音,不全然是向著上主,因約伯在苦難中,領受不到上主的同在。不過,這呻吟的哀怨,卻也是一種出於信心,向公義上主的法庭申訴。雖然上主還是繼續隱藏著。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艾利‧魏瑟爾(Elie Wiesel)認為:「約伯遭到朋友輪番教訓,只能被迫轉向上帝,這是很合理的,也許和上主理論終究還是比和他的評論者理論來得好。因為在一個缺乏友誼、將受難與贖罪視為等同意義的社會裡,他不可能獲勝。」也是因為公義的上主還未現身,因此,還可以有所期待。

上主雖然隱身了,猶太神學家馬丁布伯卻指出:整卷約伯記,約伯從沒有停止向上主說話。但是他三個朋友,不斷地談論上主,卻沒有向上主說過話,也沒有為約伯向上帝禱告,只把祂當作「它」或一個題目,來談論關於上主與祂的作為。其實,這正是三個朋友最大的困境,只有理論,沒有真實的經驗到上主。上主從「你」的關係,變成了「它」。

約伯則非如此,他和上主一直維持著關係,只是這關係有時是「愛」,有時是「恨」,但絕非像三個朋友,是冷漠地談論「它」。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如此我們可知,為什麼三友人正確的神學理論,不能為約伯實存的痛苦帶來安慰,反而惹動他的怒氣。24章2~11節,約伯「咄咄逼神」,不僅要求上主回應他的禱告,也連結和他一樣在苦難中的人們,要求上主回應,為什麼不公義和可避免的傷害,總是被強加在被遺棄者的身上?他代表著這些受壓迫者,向隱身的上主呼求:為什麼城中有受傷的人在呻吟,有垂死的人在哀哭,而上主,祢卻不理會他們的呼求?

上主的沉默令人不解。但也許就因為這不解,給了我們委身於祂的信心空間,讓我們能繼續蹲在爐灰與垃圾堆中,等候上主在旋風中展現出祂的回音與拯救。



默想:
若說只有在關係裡才能彼此認識,你是否努力與上主建立關係?

祈禱:
主啊,願祢的聖靈激動我不斷向十字架上的耶穌禱告,直到絕望地和耶穌一起呼喊「成了」。奉耶穌的名祈禱,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