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日 發刊時間:每日發刊 單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謙卑受教是真智慧

參考經文: 箴言12章1~10節

喜愛知識的人樂於受教;唯有愚蠢人憎恨規勸。(箴言12章1節)

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意指三人同行時,別人身上必然有值得我學習或反省的地方。三人行,當然不是指剛好三個人,而是說只要我們有心學習,從身邊不同的人身上,總是可以看見他的優缺點,我們若是有一顆願意學習、樂意受教的心,必然可以從他人身上得著反省。

人如果想要進步,很重要的就是反省與學習。但是人隨著個性、地位、權勢的影響,有時年紀越大反而越不容易學習,學歷越高也越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越成功更是越聽不進別人的建言。

箴言12章1~10節,所羅門王提出「樂於受教」與「憎恨規勸」兩種對比。他認為,一個喜愛知識的人必然樂於受教;相反地,一個愚蠢的人,則聽不進別人的規勸。不過,在我們的經驗中,喜歡知識的人就樂於受教嗎?好像也不是。如果這個人是高學歷、高知識分子,有時他雖然喜愛知識,卻可能因為自高自傲,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同樣地,沒受過什麼教育、表面看起來比較憨直的人,就聽不下別人的建議嗎?好像也不全然如此。

所以,我們應該去了解所羅門王怎樣談「喜愛知識」。在他看來,喜愛知識就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態度。當然在箴言裡,知識、智慧、聰明有時不是那麼容易區隔,但是可以清楚的是,知識有時叫人自高自大,真理卻讓人謙卑,懂得智慧的道理。

所以,一個樂於受教的人,必然是一個追尋真理的人。一個不喜歡被規勸的人,縱使他才氣縱橫、學歷甚高,但他拒絕規勸就是愚蠢的態度。所以15節說:「愚蠢人自以為是;明達人聽從規勸。」在和合本,「明達人」又譯為「智慧人」,因為一個願意聽從規勸的人,必然是一個有深度的智者。相對地,一個聽不進別人建議的人,往往也是自以為是的人。在社會上,許多中上階層的人因為擁有太多,往往謙卑不下來,認為自己都是對的,甚至不需要向那些比自己低下的人學習。這樣的人看似有能力、有學識,其實是缺乏智慧的。



默想:
當別人對我們有建議時,我們都如何看待及面對?

祈禱:
親愛的上主,求祢賜給我一個謙卑受教的心,好叫我能學習與受教,讓我有能聽的耳、能看的眼,學習祢的話語。奉主耶穌的名,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