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1140
字級調整:
【樂揚真理】來就十架
作者 / 季韌

「十字架討厭的地方」使徒保羅如此坦言十字架有毫不吸引人、甚至使人心生嫌惡的一面,以表明他所傳的並非割禮、律法、肉體(加拉太書5章11節)。他在別處以另一個角度,切入他所傳、希冀人知道的,沒有別的,獨有「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章2節)十字架不只是基督徒飾品的符號,而是有實質意義的表徵。我們不當忘記人子曾明言,基督門徒跟隨主時必須捨己、天天背起十字架(馬太福音16章24節)。

◆無力稱義

正因十字架的重要,有不少的信息、詩歌以十字架為主題,如美國牧師威廉.麥克唐納(William McDonald,1820~1901年)於1871年寫的詩歌〈來就十架〉(I am coming to the cross),即以此為主軸,簡潔有力述說著基督徒離開世界、歸主奉獻、寶血滌罪、聖靈成聖等在主裡不同階段的生命歷程。

這首詩歌輔以威廉.G.菲舍爾(William G. Fischer,1835~1912年)簡單而不單調、不煽情的旋律,激勵我們更加深入領略聖經啟明「這麼大的救恩」(希伯來書2章3節)。這不是要增加我們的學術素養,乃是使我們更加認識以奇妙作為救拔我們的神;使我們更深體會,行為無法使我們在聖潔公義者面前蒙稱許,獨獨倚靠上帝羔羊在十字架成全的救贖、挽回,堅固我們奔跑天路的步伐。

麥克唐納的詩歌毫不留情、開門見山指出人的無能,寫出罪人在十架面前淚流滿面的告白:「真無力,貧窮可憐。」是的,人們或許有向善的心,但沒有懸念地缺乏稱義的能力,這樣對人的否定,難怪叫人反感。「將萬物皆當塵土」更讓追求今生富足的今世之子大呼萬萬不可,這明顯與人性偏好相悖、本能相違。我們能篤定表明「今靠救主洪恩」,乃是因「主可憐罪人」,這是神的旨意、作為,正如保羅讚嘆的(哥林多後書5章18節)。

◆基督捨己

此外,髑髏地的刑具不只指出人的無能,也是人子捨己之處,這不是世人稱讚的事(詩篇49篇18節),就算是當時在各各他的人,也鼓譟譏刺人子「救自己」(馬太福音27章40節)。人子卻捨己、不求自己的益處,在十字架上承擔了父的忿怒、罪的咒詛,為要使多人得救,保羅也以同樣的心志事奉、鼓勵著眾教會(哥林多前書10章33節)。

基督一次獻上,乃是拯救到底,麥克唐納本著聖經的見證:「主救我必得完全」,即使我們看似好像未竟全功,因為我們仍有軟弱、仍會犯罪,但那永遠活著的主,必然能拯救到底(希伯來書7章25節),不是因我們有什麼可誇、可稱許,乃是祂愛我們的緣故(約翰福音13章1節)。

十字架也顯明了叫所有生物直覺逃避,彷彿讓人絕望的死亡。奇妙的是,這死亡卻使與基督同死、同埋葬、同復活的我們不再屬於世界,上帝百姓和世界對視,十架在中間,看彼此都是死在十架上(加拉太書6章14節)。這樣的死亡,使基督徒拋棄他本來看為寶貴的,「我所有願意捨棄,我光陰不敢虛度」,深知不再是我,決策權不再屬於自己,「身與魂一併獻祭,自今日永遠歸主」。

◆同死同活

我們可以理解為何十字架的道理令人感到難以接受,因為按著世人的眼光,那不是猶太人要的神蹟,也不是希臘人要的智慧,所以猶太人為之絆跌,希臘人也視為愚拙。然而對蒙召的人,那釘十字架的基督卻是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哥林多前書1章22~24節)。而聖靈的幫助,更激發我們對主的愛:「求聖靈充滿我心,使我愛無有缺少」,因著赦罪的恩、贖罪的代價,使我們這些在世人眼中看作愚拙、看作軟弱的得在基督裡,以主誇口(哥林多前書1章29~31節),如同〈來就十架〉末了的頌榮:「大榮耀歸於羔羊!」

〈來就十架〉

1.今我來就十字架,真無力貧窮可憐,

將萬物皆當塵土,主救我必得完全。

2.我所有願意捨棄,我光陰不敢虛度,

身與魂一併獻祭,自今日永遠歸主。

3.主應許是我所靠,主寶血將罪洗淨,

在主前虔心跪倒,與基督十架同釘。

4.求聖靈充滿我心,使我愛無有缺少,

諸罪惡必能脫盡,大榮耀歸於羔羊。

複歌:

我今靠救主洪恩,因為主可憐罪人,

今向主俯首敬拜,懇求主免我罪債。

資料來源:https://goo.gl/uUXBNP、https://goo.gl/kwfRsJ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83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