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1837
字級調整:
悶世代裡,行道者的自我跨越(下)
作者 / 劉炳熹

路加福音5章1~11節

3.耶穌呼召彼得成為得人的漁夫

彼得聽從了耶穌的請求,再次將船開向了水深之處,回到了那個令人感到萬分挫折的場域裡,耶穌要他做的,不僅是回到水深之處,還要他下網打魚,這個時刻彼得忍不住情緒,回答了耶穌:「老師,我們勞累了一整晚,並沒有打著些什麼,但依從祢的話,我就下網。」於是,彼得忐忑不安的再次下了漁網。這一次,他的內心十分緊張,會不會仍舊一無所獲呢?當然,他也開始為自己,也為著耶穌找理由:「我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漁夫了,都還是會遇到陰溝裡翻船,辛苦一整晚打不到魚的狀況,更何況耶穌不過就是個木匠的兒子,就算再怎麼厲害,也只是個在教導方面特別有恩賜的老師罷了,打不到魚或許是正常的吧!」

彼得看著剛剛放下的漁網,忽然間從四面八方出現了魚群,朝著他們的漁網聚集,一尾又一尾的魚,彷彿看見什麼珍寶似的,猛烈的向漁網內躍進,這不僅是大豐收了,恐怕是這身經百戰的老漁夫們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奇景。很快的彼得察覺到,自己的船已經完全承受不住魚的重量,再這樣下去非沉船不可,連忙揮手,邀集另一艘船上的同伴前來幫忙。隨著他們到來以後,這豐收的景象仍舊沒有停歇的意思,直到兩艘船都滿滿的裝載了魚,甚至到他們都快要沉下去。一天之內,從兩手空空到大滿載,這樣的變化實在超出了彼得的想像,到底怎麼會這樣呢?這實在太令人感到驚奇了。

彼得沒有被眼前的異象沖昏了頭,在歡喜於大豐收之先,他連忙俯伏在耶穌的膝前,對祂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彼得深刻的明白,這一趟出航與昨晚那趟的差別,就在於耶穌上了他們的船,陪伴著他們一起出海,祂的能力超越了人的想像,即便是魚,都能夠被祂所影響,彼得及他的夥伴們,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都親身經驗到了這場大豐收。耶穌告訴西門:「不要怕!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於是,他們把兩艘船靠了岸,撇下一切所有的,跟從了耶穌。

這幾個捕魚的漁夫,究竟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他們做了一個生命中關鍵性的抉擇,倘若他們仍舊停在舊思維,那他們就只會滿足於這場大豐收,眼光是短淺的,他們應該會繼續哀求著耶穌停在這裡,繼續留在這艘船上,好叫他們的生活無虞;但他們的選擇卻出乎人的想像,拋下所有跟從耶穌。他們意識到了,人的生命裡有一件更重要的使命,藉著耶穌基督成為生命的領航員,持續走在自我跨越的路上,他們將成為改變世界的那群人,迎接一場生命的大豐收。

4.我們已經成為得人的漁夫

作為一個傳道人,我們蒙召進入服事的禾場,這是一段自我跨越、自我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生命與上帝的話語真實的碰撞,不斷激盪出新的火花,陪伴著所服事的弟兄姊妹一同經歷生命的豐收。我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的時期,正好是神學院師資更新的一個階段,因此在講道學的造就上,成為了幸運的一群。馬約翰牧師先帶入了Thomas Long「一個焦點,一個功能」的講道理論;當時無論是在講道學的課堂,或者是畢業講道的批判時,都可以不斷聽到焦點跟功能是什麼。起初感覺非常不適應,但慢慢的,開始察覺到在進入後現代世界,當各方資訊爆炸性的湧入,聽道者可以隨時上網聽到著名講員的講道,或者講道者為了吸引聽道者的目光,使用了大量的視聽效果之際,講台信息需要重拾上帝話語作為唯一的中心,唯一的根據。一個焦點一個功能的講道學,則符合了詮釋性的關係,是由講道者率先作為發問者,與經文對話,讓自己的生命跟經文摔跤,進而挖掘出經文的焦點,再與聽道者一起找到經文信息所要帶出的功能,這是釋經講道的真義,也是講道者與聽道者共同走向水深之處的旅程。

然而,很多的神學生上了講道學的課程後,畢業分發到教會,卻仍舊走回了舊有的講道模式,掙扎於講台與聽道者之間。為什麼我們會遭遇這樣的困境呢?當我嘗試撰寫一個焦點一個功能的講道篇時,發現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整個講道大綱不知道該如何鋪陳比較理想,加上從釋經到生活應用會因著沒有處境而產生浮在半空中的不實在感,學術與生活化的橋樑始終搭不起來,才逐漸體會到「一個焦點一個功能」應該是觀念,而非方法論的架構,它是內化的深層思考,而非外在形式。

正當我陷入了困境時,蔡慈倫牧師回到了神學院教授講道學方法,通過她的「當代基督教講道學」,介紹了許多北美新講道學的方法論,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本次講座的重量級講員Paul Scott Wilson所創的「四頁講道法」,他強調著講道應該傳講福音的信息,要傳講福音,就必然要傳講神學,針對人的罪性,面對生命的絕望與困境時,從經文裡找到福音的出口,倘若一間教會能夠持續的聽見福音,實踐福音的信息維持半年以上,這間教會必定會有一定程度的成長。

帶著這樣的期待,我進入了牧會的現場,從小在都市成長,一下子被派到太平洋旁的偏鄉小鎮,這就好似在神學院裡修練了十八般武藝,得開始通過實戰的考驗了。臨畢業之際,有個同學問我,你對於未來要到教會去牧會,有什麼樣的夢想嗎?我這樣回答了他:「我的夢想是,找一個小地方,在那裡忠實傳講上帝的道,陪伴那裡的人成長,如此而已。」果然,上帝真的就帶我到了一個小地方,開始有意識的做「講道學」。

牧會7年多來,運用了「四頁講道法」傳講了上百場的信息,最令我感動的回饋,是一群長期生活在偏鄉可能不識字的老人家,分享著他們覺得講道很淺,都聽得懂,而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們,也在同一個講道信息裡反覆的思索著經文,一週又一週的過去,一年又一年的前進著,教會確實一步一步的改變了。

每一場的講道就好似到水深之處,冒險的將漁網拋下水裡,卻因著耶穌的同在迎來一場又一場生命的豐收一般。講道是一趟冒險的旅程,從講道出發的牧養,不斷經歷著聖靈的奧祕,牧者通過在教會的服事,不斷的在問上帝,到底我的定位是什麼?我的呼召是什麼?一個在偏鄉服事的牧者,到底該做的事情會是什麼呢?很重要的,我們是成為宣教師,成為在地的宣教師,更成為國度裡的宣教師,因此,講道不僅是對在地教會的弟兄姊妹傳講,更是對整個台灣社會傳講,這是耶穌呼召彼得跨越出自己的小船來跟從祂的原因,同樣的,我們需要跨出自我的疆界,繼續向未知的世界傳講福音。

X  X  X

教會的更新與改變,從傳道人的自我跨越開始,講道者與聽道者皆是行道者,需要保持著一種來自於上帝的動能,被經文感動,被經文推動著,勇敢去嘗試過去可能不敢的服事,勇敢去成為聽故事、說故事、寫故事的人,那是耶穌基督的見證。

作為一個悶世代的牧者,更作為一個新世代的牧者,我必須承認,牧養著年紀比我大上不少的會友,沒有代溝是騙人的,從快節奏的都市進入到慢活的漁村小鎮,沒有衝突也是不可能的。彼得的經驗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經驗,每當無力的坐在自己小船上時,耶穌就不知不覺的上了我們的船,邀請我們與祂同行,再次回到水深之處,在那裡,我們經歷恩典,在那裡,看見生命轉變的盼望。(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85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