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1689
字級調整:
從水深處喚起世代正義
作者 / 葉大華
台少盟致力落實賦權青少年。

我是長老教會第4代信徒,從小在基督教大家族長大,父親也是長老,自然而然教會生活成了陪伴我成長的重要養分。教會有來自不同家庭、族群背景的人一起聚會,我的主日學好友裡很多是阿美族原住民,因此也影響我日後對原住民議題與文化的關注。長老教會的本土神學觀也影響信徒們關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民主、關懷社會弱勢與人權議題。

1990年3月我跟一群「長青人」(長老教會青年團契)躺在中正紀念堂兩廳院屋簷下,冷冽的清晨窩在睡袋裡正熟睡的我們,被時任行政院長李煥及前來一起關切的官員腳步聲吵醒。那年我還只是大一新鮮人,一有機會就去參與靜坐與抗爭行動,雖然並非學運核心分子,但這一段近距離參與觀察野百合學運的歷程,卻啟蒙並翻轉了我對台灣民主與台灣意識的重要認知,不致淪為只是在學術象牙塔裡學習理論知識的「思想巨人、行動侏儒」。

大二那年我帶著學運實踐經驗回到輔大長青團契,並發現到自己曾對長老教會過度涉入或關心政治的疑慮已經得到些許解答,從那時起我便積極參與輔大長青及北區大專聯合長青團契(PTL)活動,也從當時台北大專輔導身上取得許多對長老教會社會關懷的資訊與管道,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更是滋養我從聖經的批判性解讀中找到實踐社會正義的信仰基礎。

我在研究所裝備完成後,剛好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臉書創立,台少盟從少年權益出發,進行體制內、外的變革,最終希望能達成轉化社會大眾對青少年世代的年齡歧視,賦權(empower)予青少年權利義務對等的公民權益,以及政策規劃與評估須具備「世代正義」觀點。

「有一隻船是西門的,耶穌就上去,請他把船撐開,稍微離岸,就坐下,從船上教訓眾人。講完了,對西門說:『把船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打魚。』西門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但依從祢的話,我就下網。』他們下了網,就圈住許多魚,網險些裂開。」(路加福音5章3~6節)

回顧自己參與青少年工作20年以來,儘管努力捲動了各種公民組織及公私部門資源,推動許多法令政策及權益議題,但有時就像終日勞苦一無所獲的彼得一樣,難免感到失望與不解。就像為什麼這個社會對賦予18歲青少年享有權利義務對等的公民權利竟是如此困難?(延伸閱讀:〈改變的力量〉〈青貧窮忙 信仰怎麼幫〉)

像台少盟這樣的倡議性組織,某種程度正是在扮演監督與制衡角色,然而這些監督與制衡往往在體制外,要進入體制去翻轉與影響政策,其實相當受制於藍綠兩黨政治運作邏輯。

當年野百合學運以青年學子要求建構真民主所帶給我的影響,正是一種青年世代要求公平正義價值的傳承,因此我努力持續傳承這樣的價值,並希望能影響台灣的教會與社會更加重視青年的力量,將信仰型態多元、信仰態度包容並具有批判性信仰反省能力的「長青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我認為,當今台灣教會應該更積極回應台灣面臨高齡少子化社會發展趨勢,對青少年世代帶來的挑戰,並提供舞台與機會讓青少年認識自我與展現自己,學習與分辨身為基督徒知識分子及公民,如何負起作為成熟社會公民的責任,包括如何具備社會關懷的信仰價值觀,遵循聖經的教導在世上作光作鹽。

讓我們繼續往水深之處撒網,讓破除年齡歧視與爭取權利義務對等的「轉大人運動」主張,能延伸結合基督教信仰價值在教會內推動,影響世人的眼光,以栽培更多青少年成為神所作重用的器皿,進入社會成為意見領袖引導世代正義的價值。

文章與照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13期

照片提供:葉大華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