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136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返原鄉深耕 祈願山地再次興旺
五峰鄉的種菇達人秋智強
作者 / 採訪◎黃玉琴

新竹縣五峰鄉白蘭部落的一處山坡地上,工人正忙著用竹子搭建鷹架,預計在上面覆蓋黑色的網子和防水布後,形成一處菇寮。原先的樹木被保留下來成為支柱,在樹與樹之間架上竹子就變成天然的棚架,既不必開挖土地,又可以利用當地可取得的建材。這是沛錦農創結合科技界與學術界共同研發的層架種植法,連結當地原住民及青年農夫共同提振部落經濟而展現的成果。

目前在山地部落協助建立菇寮的秋智強長老,是來自五峰鄉的泰雅族人。負責菇寮總管工作的他表示,預估兩棵樹之間約一坪大的空間裡,一層可以放十個籃子,而每一個籃子裡可以放十個木屑太空包,一坪的土地就可以種100包。因為氣候的關係,春、秋季可以種三層,而夏、冬季則種兩層,這樣一來就可以善加利用山裡的土地。秋智強表示,種植香菇適合在山地進行,將斜坡當梯田運用,因地制宜就不必開墾,現成的材料都有了,只需要一點人工,自家的土地不需要付租金,水也可以自然取得,只要付一些電費就好了。所以一開始不需要做大,從自己能擔負的範圍做起,等穩定了再慢慢增加規模。

「溫度,是香菇生長發育最重要的因素。」秋智強解釋,菌絲生長時,以22至26℃最適宜,菌絲體較能耐低溫,但在高溫中會不易生長,甚至很快死亡。至於菇體,則需要較低的溫度,大致在5至24℃。一般而言,20℃以上時生長迅速卻肉薄,12℃以下則生長緩慢而肉厚。最特別的是在4℃生長的香菇,會受到低溫和乾燥的影響而爆裂出花紋,即俗稱的花菇,是品質最優的香菇。因此,在晝夜溫差10℃的條件下,不但出菇最多,質量也是最好的。

而沛錦農創出產的香菇,就是因海拔高度造成的日夜溫差,才能有豐厚的菇體,比平地香菇更勝一籌。另外,他們烘烤香菇方式有別於一般的電燒和油燒,改採柴燒,除了保有香菇的香氣之外,也帶出特別的風味,「雖是太空包種植,品質卻不輸給段木香菇,做菜時只需使用三、四朵就夠了。」

為了深入了解香菇產業,秋智強曾經到台中的新社及南投的埔里兩大香菇生產地參訪,看到生產過程的每個步驟都有龐大的組織在經營,建一個菇場往往就需耗費一、兩億元,木屑太空包的單次使用量都是以數十萬包計算。儘管如此,秋智強表示,在部落種植的香菇有自己的特色,仍可發揮以小搏大的策略,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只要凡事感恩,即使是不起眼的地方,慢慢體驗過後,才會發現原來還有無限的可能。」

因山上工作機會少,秋智強年輕時也隨多數族人的腳步,外流到大都市工作,做了十多年需要輪班的工作後,身心都感到十分疲累。雖然山上有地,也很想回家,但迫於現實,只得一再地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直到五年前遇到宋智達,他終於回到自己生長的土地上生活。

秋智強在山上的土地找尋可以搭建菇寮的地方,捨棄過去用段木種香菇的方式,改用當地的竹子做建材,並利用木屑製成的菌種包來種植香菇,不但達到就地取材的目的,也不怕因為開墾挖土會造成對環境的破壞。這些菇寮可形成永久性的據點,當地族人就不必再為了工作而四處遷移,總算可以安定下來。

「原住民大多憑勞力賺取生活所需,即使從事農耕工作,也只是種什麼賣什麼,不會想到要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而且銷售的能力也很弱,更不可能有多餘的資金來建工廠。」秋智強表示,如今透過和沛錦農創合作的種菇計畫,部落族人可以學到別人拿不走的技術,在自己的土地上再次生根茁壯。

秋智強的姊姊秋菊英過去在都市裡做看護工作,後來也跟著弟弟的腳步回到部落種菇。她認為,這項種菇計畫確實可以幫助到原住民,至今已帶動不少中年族人回流,包括哥哥也回到白蘭部落種高麗菜和養雞,成為自耕農。

秋智強說,十多年前教會就開始有這樣的看見,認為原住民是台灣的長子,這塊土地需要被恢復,這些年的工作經驗可說是一個印證。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的年輕族人被吸引回到部落,讓山地可以被興旺起來。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91期

相片提供:沛錦農創、原勝協會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