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129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公平貿易發展歷史(一)
作者 / 國際公平貿易組織台灣分會

對於「有機」的定義,環境運動的倡議者、有機產業的業者,以及負責制定標準的主管機關可能彼此之間有不同的認知,目前施行的法規或標準可能只是相互妥協後的可執行版本。所以,若把有機認證的標準就當作有機的定義,那一定會引起許多爭議。

今天因為標準只是當下通往願景所能執行的策略性工具。願景與工具,總是有著一段落差,工具既然不是目的,那勢必會隨著外在條件的改變,為求更有效的實現願景而有所調整。

同樣的道理,如果詢問什麼是「公平」?相信問十個人可以得到11種答案。公平貿易該怎麼做?每個人心中也會有不同的想法。所以,討論公平貿易的認證機制也要先釐清運動發展的脈絡,認證標準在每個時間點因應當下問題所做的調整,倘若只用一個橫切面去檢視公平貿易的標準,往往不盡公平。

所以這篇文章希望以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Wright Mills)在《社會學的想像》一書中以「歷史的想像力」「人類學的想像力」「批判的想像力」這三個角度來解釋公平貿易的樣貌,也期望釐清一些大眾對於公平貿易的誤解。

公平貿易的發展歷史

1. 1950~1988年源自教會的左翼社會運動。

公平貿易的型態,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的歐洲教會慈善活動,透過教會的網絡協助銷售中南美洲的手工藝品,而且目的很明確是募款,不具有其他的意義。公平貿易真正形成論述並對當時的國際發展局勢、貧窮問題提出批判是在1960至1970年代。由此也可以想像當時左翼思潮在全世界的興起,殖民經濟、第三世界、反壟斷、團結經濟、南方國家等都是當時最新潮的名詞。所以,公平貿易算是當時熱血青年想要建構一個對抗資本主義、跨國公司的商業模式載體。1968年「貿易,而非援助」(Trade Not Aid)的訴求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上被提出,發展中國家需要公平的貿易關係才能解決貧窮問題,這項概念被廣泛確認。

1969年第一間世界商店(World Shop)在荷蘭成立,爾後有數十個類似的商店與另類貿易組織(ATO)在歐洲各國成立,這些商店多是由志工營運,裡頭除了販售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外,也是宣揚第三世界國家獨立自主理念的基地,陳列著南非曼德拉、尼加拉瓜桑定政權、坦尚尼亞獨立運動等訴求。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71770,2021.03.15摘錄。

圖片提供: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