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156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解開日本禿頭鯊的23道陰影
作者 / 廖靜蕙
潭浦堀壩高低落差最大,形成魚類洄游的難關。

台灣大多數河川都兼具農田澆灌的任務,鱉溪也不例外。鱉溪最出名的是兩岸上百公頃的有機米,因為灌溉水來自海岸山脈最好的水質,饒富盛名。

早期農田水利會在鱉溪主要河道到匯流口間做了23座攔河堰、固床工,雖讓農田用水無虞,一些負面效應卻逐漸出現。洄游生物回不了家只是其中一項,河床掏刷、河中大石被拿來當田埂、護岸,溪床護甲層消失,枯水期更面臨溪床缺水、溪流生物難以生存的困境。

當這些壩體逐漸失去功能,在平衡取水與不過度為難洄游生物的原則下,九河局和居民重新檢視評估其存在價值。溝通平台對此有熱烈討論,初步共識是為還水於河而拆壩,但怎麼拆、從哪裡開始拆,必須謹慎考慮。

為什麼說是「還水於河」?謝明昌說,這是在枯水期因農業用水造成河川水流量大幅下降,甚至部分河段處於乾枯情況,水利人員稱為「基流量不足」;目視之下,以為只是缺水、沒有水,其實會造成水生物極大的生存壓力。

■拆壩大考驗 人工魚道邊學邊做

攔河堰等橫向構造物都朝向取最大水量設計,雖部分有開閘道讓魚洄流,但水流太急,效用不大。從秀姑巒溪和鱉溪匯流口往上游算起的第五座攔河堰,位於鱉溪復興橋下,居民習稱的「潭浦堀」即為一例,又是高低落差最大的一座,現已不具取水功能。因年久失修、長年雨水沖刷下,壩體掏空破損、鋼筋裸露、突出,形成洄游生物難以突破的關卡。儘管如此,要不要拆這座壩,九河局很猶豫。

首先,顧及生態系概念是牽一髮動全身,固床工上已然形成深潭區、生態系統,若打掉壩體,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無法評估;其次,拆壩通常從上游或下游依序拆,很少從中間拆起。

一開始,水利工程師和當地居民、環保團體對於處理這座壩的意見很不一致。水利工程師認為,要改善河川與其敲掉這座壩,不如做一座人工魚道;但由於東部頻繁的颱風、洪水,以及河川水流十分集中,人工魚道的設置常無法挺過天災考驗,七、八成失敗收場。

在尚未改善或敲除攔河堰前,治理平台經過討論,仍做出一些嘗試──透過社區雇工購料的方式,由居民自己製作臨時性、簡易式的人工魚道。第一代魚道監測中,已記錄到魚類使用,卻非標的物種日本禿頭鯊、細斑吻鰕虎。這座魚道雖於前次颱風被沖毀,但工事成本低、又可達階段性任務,值得持續下去。第二代簡易式的人工魚梯,材質也在改善中。「這樣的經驗很重要,讓居民參與河川的事務。」參與巡守、溝通平台的後山采風工作室負責人張振岳點出社區參與的重點。

人工魚道改善河川水量,兩邊土堤已漸漸可見翠鳥、沙燕棲息,夜鷺也伺機而動,一點改變,就能看到食物鏈的流向。潭浦堀是從秀姑巒溪和鱉溪匯流口算起的第五座壩,位居中間;壩體的處理最好從第一座壩做起。潭浦堀的經驗,也將複製到鱉溪橋下,從下游往上游數起第一座壩體所在,慢慢溯游而上,一道一道解開23座壩體的困境。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62期

相片提供:作者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