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原知原味
點閱次數:100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真正的平等,是給視障者機會
作者 / 口述◎王建立、整理◎黃玉琴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成立於2004年,緣起於引進國際方便於視障者聽讀的DAISY(Digital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製作DAISY有聲書。之後逐漸擴大服務範圍,除關懷、輔助、教育視障者,也增進他們就醫、就養、就學、就業的福利。多年來,我們為視障者舉辦了各類活動,有較為靜態的室內參訪,如故宮博物院、台北市立美術館、當代藝術館、鳳甲美術館、林語堂故居等,也到戶外踏青,走訪貓空和象山等地。

要帶視障者出門,陪同的人要先了解其視力狀況如何。國內的視障者分先天和後天兩大類,為了分配福利的緣故,需提出申請,經醫生證明後分輕、中、重度。全盲就是屬於重度,不論用任何方法或輔具都看不見,但經過學習,仍可過一般人的生活。

我在45歲那年變成全盲,經過三年多的學習,熟悉各種輔具的使用和完成定向行動訓練,便能獨自一人拿著白手杖外出。通常走在熟悉的路上會比較安心,但遇到要過馬路時,若沒定位好,一不小心就可能走偏了。有次曾走到十字路口的中央還不知,後來經善心的路人協助引導才得以脫險。所以,若是在路口看到拿著白手杖的視障者來來回回猶豫時,請大方地向前伸出你的援手。

伸出援手時,要注意聲量和動作都不能太大,以免驚嚇到視障者,尤其不能直接拉著他的白手杖,因為手杖是他手的延伸,這樣他會沒有安全感。可以參考「人導法」的四個口訣(如下),讓視障者輕扶著你的手肘,隨著你身體的律動感受路況的起伏變化,視障者就能自在地行走,不會像一袋包裹被拖著走,手臂也不會扭傷。20年來,我發現台灣在無障礙空間方面有進步,這是好現象,然而對視障者友善這方面還需要更多倡議。

談到視障者的工作權,國內接納度仍是不足,進步的速度過於緩慢。早期因為沒有電腦等輔具,所以視障者大多放棄原有專長,被訓練成按摩師,現今政府的經費還是有八成偏重在此,實在可惜。有聲書推展學會曾與時任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復健諮商所教授邱滿艷合作,進行一個實驗研究計畫,專門針對因為疾病或意外失明而暫時無法工作的人。我們以獲得的結論向政府建議,這樣的人在眼睛開始出狀況時,可以申請一年病假,學習電腦輔具使用和各項生活自理方法,然後就可以再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畢竟專業能力沒有喪失。這個計畫曾經訓練了五位老師,他們失去視力後,仍然可以透過各種輔具協助,繼續原來的教書工作。

但目前社會對視障者的工作能力還是存疑,很多老闆認為看不見就沒辦法工作,這也導致許多人眼睛出狀況後,不敢讓主管知道,也不太敢求助。雖然政府已立法規定公部門須有3%僱員為身心障礙者,但目前以肢體障礙者占多數。幸而視障者很會考試,李家同教授擔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兼代理校長時,對視障者廣開大門,讓清大成為最早讓視障者入學的學校之一,資訊工程學系就培養很多視障學生。其中,李孝屏是國內第一個拿到資工博士的視障者,他讀大學時因視網膜病變導致全盲,後來在清大讀博士班,目前在中山醫學大學醫學資訊學系擔任助理教授,2017年得到師鐸獎肯定。

這樣的例子,在美國其實不罕見,李家同教授接納視障學生,是因為他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電機博士的指導教授就是全盲視障者。教授沒有因視障埋沒數學天賦,四、五十年前沒有任何電腦輔具,依然盡力克服問題,在學術上做出很大貢獻。他秉持的信念,即視障者應該像平常人一樣生活,社會不該歧視和低估視障者的能力。我認為,真正的平等,就是給視障者一個機會,因為技能學習尚在其次,每個後天失明者最困難的是心理調適,社會多一點接納,他們就能夠更快走回人生的常軌。

【王建立簡介】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核子工程博士,有15年核廢料與能源工程經驗。45歲失明後,經三年多學習,進入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為首位全盲研究員。2020年底退休後,目前擔任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理事長。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24期

圖片提供: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詹秀惠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