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53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延續信仰與記憶
作者 / 阮以杰

申命記26章1~11節

每逢連續假期結束,對許多人來說,似乎提不起勁重新開始面對工作與生活。過去的連續假期不多見,也因此難得放假時,大都是家族同聚、互相分享這一年的經歷、共同感謝上帝的帶領與恩典;然而,現今社會的生活型態有了很大的改變,交通便利、生活品質的提升,許多人選擇在連假安排出遊,不再像過去,花時間聚首,那麼過去這個聚集分享的傳統應該如何延續呢?

社會型態的改變,也是群體對歷史態度的轉變,將會影響一個群體面對未來的方式,以及當下面對生命的態度,如同作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中描述:「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

■選擇勇敢面對歷史

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後,雖然脫離了被埃及的統治者壓迫、剝削、加害的處境,不過依舊在曠野中經歷許多挑戰,同時也伴隨許多痛苦:生活不方便,食物也不好取得,也不時要面對其他民族的侵襲戰爭,另外也要建立新的制度,讓以色列──上帝的選民,可以在信仰的準則中來生活。所以摩西在上帝的引導之下,建立許多規則制度,包含了獻祭的規則與祭司的職責,希望透過這些規則,讓世世代代以色列人民,能記得這段在苦難中經歷恩典的歷史。

也因此,摩西特別提醒即將進入迦南地的以色列人,要將第一次收成的土產的一部分,帶到當時上帝的聖殿,交給祭司,向上帝獻上感謝,祭司也再一次透過禮拜,讓後代聆聽過去受害的歷史、祖先在痛苦中向上帝的哀求,傳承重要的族群記憶。然而,當經過了許多世代的傳承,或是長時間的太平盛世後,人總是選擇遺忘較痛苦的記憶,只注意眼前快樂的生活,這樣,歷史就成為過往雲煙且逐漸褪色。

而這正是當時摩西最擔心的一件事情,當以色列人淡忘了這段出埃及的歷史,也代表著當時代的以色列人民已經認為:上帝的帶領不再重要,我們的生活是自己奮鬥而來,耶和華上帝並沒有參與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過就像其他國家的神明一樣只是守護神。當以色列人這麼想,那麼許多信仰核心價值,例如要善待孤寡、寄居、弱勢的人群,都會被破壞消失,造成更多的傷害,使得人們不再平等互相對待,人性的光輝被抹滅,剩下的只有私慾的貪婪與掠奪。

與現在看起來的平靜生活比起來,我們不喜歡面對痛苦的過去,我們喜歡選擇遺忘,或把它當成根本不存在過,來讓自己好過一點。但是某些痛苦的記憶如果沒有被妥善處理,一個人可能會因此失去生命力,而這股力量也會擴及整個群體甚至是社會,而對一個群體、國家集體性的痛苦也是這樣,若沒有好好的處理,會阻礙國家的前進。

在上個世紀,許多的國家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的恐慌之中,冷戰造成了許多國家政府(例如南韓、台灣、西班牙)的緊張,有權力的人害怕失去統治權,因此走入獨裁與威權的統治,雖然穩固了國家的政局,但是也對社會與人民造成迫害,就像228事件以及之後白色恐怖的政治氣氛,國家暴力造成許多人失去生命,失去家人的傷痛,以及言論、思想審查帶來的社會壓力,使人與人不再能夠互相信任。但是隨著時代的向前,社會愈來愈重視民主的價值,獨裁與威權的體制不再受到推崇。

然而,過去這段時間受到國家傷害的人與他們的家屬,社會地位或是生活狀況往往無法得到恢復,對這些受害者而言,正義沒有得到彰顯;對社會來說,比起「面對這段痛苦的集體記憶,讓公義在這些受傷的人身上可以彰顯」,選擇遺忘似乎比較簡單;而對加害者而言,選擇遺忘也讓他們不必面對並承認過去所犯的錯誤,以及可能的懲罰。

但是忘記歷史並不是好的方法,因為這會讓我們像是失去記憶一樣,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忘記了生命的價值,導致我們重蹈覆轍,無法防範新的加害者出現,讓我們自己、國家與社會陷入黑暗的危機中。

■透過禮拜與宴席記念恩典

對曾經領導以色列經過這麼多試煉的摩西來說,他相當清楚這些痛苦記憶的重要性,因為這些故事、記憶證明上帝的同在與帶領,所以他透過建立制度,希望讓以色列人民能不斷將這歷史傳承。但是他也知道,如果這些獻祭的儀式太過於形式化,那麼當中的意義就會消失,就像當初他上西奈山取石板十誡的時候,以色列人民就造了金牛像祭拜一樣,忘記了上帝同在的記號。

因此,摩西告訴以色列人,這些祭品不單單是奉獻給上帝,也是要分享給需要的人──在他們當中寄居的、孤兒寡婦,那一切被看不起的、弱勢的人,以及沒有土地可給他們耕作的利未人,透過分享的實際行動,將上帝的恩典傳遞出去,並記念上帝在一年當中的供應與保守,邀請更多人進入上帝的恩典,享受這個快樂。

所以透過以色列人民行動的回應,上帝不只是在過去帶領以色列的先祖們經過許多痛苦,同時現在也會繼續陪伴他們進入那應許之地,在得到五穀豐收生活富足時,不斷顯明祂是永活的主上帝,也提醒他們信仰不只是為了讓自己生活過得更好,也應該去關懷處在痛苦中的族群,就像過去他們在遭遇痛苦時,上帝曾經聆聽他們的祈禱並幫助他們脫離一樣。

而在南非也曾經有過種族歧視,白人所組成的政府與社會,讓黑人受到不平等、暴力的對待;在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犧牲後,他們透過成立真相和解委員會,讓歷史能夠被調查,受害者能夠以自己的語言述說這些痛苦,也透過類似禮拜儀式的公聽會,讓受害者感受到社會與國家接納他們的痛苦,另外也透過賠償與道歉,彌補過去受到的身心傷害、喪失的機會、名譽與尊嚴,這樣受害者才有可能會選擇原諒,社會才有可能得到和解。

但是台灣面對過去的傷痕,因為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進展比起其他國家還要慢,並且不是運用國家的力量來做,都是民間人士自願用自己的時間與金錢,成立台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去做這些事情,儘管他們資源不多,但是依舊在2015年出版了《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一書,用溫柔的筆觸述說過去曾經發生的故事,讓我們得以面對這段歷史的真相。

忘記歷史,將會重蹈覆轍,但若是記得太鮮明,也可能會帶入太多自我意識形態,導致更多未來的紛爭。對教會來說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信仰前輩的足跡,是如何從異地來到此處,無論經歷多少風雨,都是上帝恩典同在的記號。

就好比新港教會的靈修會館,充滿了上帝的帶領。新港教會的會友為了買下靈修會館(日治時期的菅宮勝太郎宅,後來的高端立醫師館),很認真的對外募款,也透過接待客旅來彌補所欠缺的,這些辛苦的過去是相當重要的,成為新港教會會友與這棟建築之間共同的記憶。但是當面臨靈修會館遭受損壞時,難免會感到生氣,就好像過去努力的成果受到了破壞。

台東鹿野社區中的蝴蝶保育協會,從2012年開始自力修復了擁有93年歷史的建築:龍田區役場(就是日治時期的鄉公所),他們認為建築修復的過程,同樣也是延續記憶的機會,可以去找出並紀錄過去的故事,也邀請更多人,可能是我們的後代或是社區中的人來聆聽這些故事,也參與在修建的過程中,繼續讓這個空間與建築與我們有連結。這個案例其實也在提醒我們,用不一樣的態度面對歷史事實,透過獻上感謝與分享的行動,過去就不再只是過去,而能成為引領我們前進的力量。

X  X  X

記憶,是為了讓我們可以感謝過去上帝的帶領,同時也是見證上帝在我們當中的工作。也因此靈修會館每個修復的過程都是重要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希望一個目標能夠快速實現,反而讓過程成為形式,到最後結果沒有如想像的那麼飽滿甘甜。所以我們要正視現在的每一個機會,透過分享的行動,讓人參與在我們當中,也讓我們參與在上帝的計畫,使記憶得以延續,信仰得以傳承。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45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