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15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被消音的人尖叫時
作者 / 欣杜‧貝希‧約瑟

譯/張洵宜

「給我一些東西吃……不然我會餓死……」

「走開!我不要跟你一起去……」

「那個叔叔摸我……」

「爸比,求你不要打我……!」

「媽咪,告訴我真相……」

「那位先生給我巧克力,帶我去……」

「我父母很窮,所以我來這裡……」

「我父母沒時間照顧我……」

這些是成千印度小女孩發出的悲吟、尖叫與嘆息。從國際角度來看,其實情形沒有相差多少。為了逃離受戰火摧殘的敘利亞,庫德族3歲男孩艾倫的冰冷遺體最後出現在土耳其的海灘上,反映出孩子因著貪求權力的大人而遭受威脅。

在各種文化及宗教傳統中,孩子一般都被視為祝福,可是我們已經不再以這種被祝福的態度看待孩子。他們被迫面對殘暴、違背道德的行為及虐待。換言之,他們的自尊受到危害,甚至危及擁有正常童年的權利。

諷刺的是,我們相信「今天的兒童是明天的公民/教會!」可是,他們在當前世界成了「物體」,有權者或大人藉著他們體現自己的想法、夢想、慾望及精明的計畫。於是孩子變成一種商品,用來滿足有權者的喜好跟肉慾。到最後,他們失去喜悅,因著受到虐待及羞辱而產生惱怒、恐懼和憂鬱,造成心理上多重的痛苦。

這讓我想起聖經關於孩子的描述。馬太福音18章3~10節,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把它剜出來丟掉。……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裡的一個……」

■不要碰我

然而,現今許多印度孩子所處的景況,從很差轉變為更差,大人以各種方式虐待他們。孩子的誕生為大多數的父母帶來幸福、笑聲及歸屬感,可是孩子所得到的保護、溫暖、愛等,在他們踏出家門受到教育、塑造、裝備的時候都化為烏有。現實有時對他們來說太殘酷,因為許多人被身邊的親戚虐待,甚至是自己的父親。他們什麼也不能做,只能哭喊:「不要碰我!」

學校、大學、馬路、交通工具都是這些小孩遭受性侵、人身暴力、心理虐待、社會虐待及文化虐待的場域。因此,大部分的孩子以恐懼與混亂的眼光望著周遭的世界。他們無能為力,儘管遭受各種暴行也被迫保持沉默。有時候他們不明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如從幼稚園就遭受性侵的孩子,以及因著種姓制度或在印度許多省分因著大人的慾望而被殺的孩子。最近法里達巴德(Faridabad)的拉賈普特人(Rajput)殘忍燒死11個月大跟2歲的賤民,是孩子受到殘暴對待的例子之一。另外一個例子是邦加羅爾(Bangalore)一位3歲的孩子遭受性侵。這孩子邊哭邊說:「叔叔……學校」,顯出「被消音」的尖叫。

馬太福音18章指出:「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這表示我們要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包含人類的福祉及社會正義。因此,相對於羅馬軍事佔領下的實質軍力及暴力,耶穌所教導的「上帝國」是一種靈性生活方式。而且,進入天國跟嚴格遵守規則無關,跟財產、社會地位也無關,反而要有內在特質或世界觀來引發愛的行動。更進一步來說,耶穌帶孩子到門徒當中說:「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從耶穌這些話語來看,主流大人社會的競爭及權力,跟小孩呈現的不完全及其被照顧養育的需求形成對比。

再者,「變成」這一個詞彙指涉轉化或全然不同。不過我們要注意到,「小孩子的樣式」不是指孩子氣的意思,而是指以單純的心接納事物。孩子能單純地相信任何事情,他們溫順、服從且沒有自己的主張跟意願。此外,孩子的特色是天真、謙卑、溫暖又有愛心,他們從不傲慢。因此,「變成」一詞強調大人需要從本質上變得像小孩一樣。

或許我們可以說,大人需要進入蛻變的狀態。蛻變表示某人或某物全然變成不同的樣子,例如毛毛蟲蛻變成蝴蝶的過程,是從卵變成毛毛蟲或幼蟲,再變成蛹,最後才變成彩色的蝴蝶。這種逐漸改變的過程發生在大自然裡,大人也需要蛻變才能回到像孩子一樣,這唯有宗教在形塑人類道德上具有中樞地位時,才能實現。

這節經文也指出,除非人們改變,否則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天國的一分子。這可能也表示,迫使孩子在需要、哭泣、掙扎的時候消音的大人永遠不可能成為上帝國的一分子。

印度前總統阿卜杜爾‧卡拉姆(A. P. J. Abdul Kalam)博士說:「如果一個國家要根絕貪污並成為充滿美麗心靈的國度,我深深認為有三種社會成員是帶來改變的關鍵:父親、母親與老師。」這句話指出父母跟社會的態度跟行為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換句話說,教會必須扮演裝備、修補、塑造蒙福家庭的重要角色,讓世世代代能繼承良好的道德及行為,對我們所處的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例如在中世紀時,教會是改變殺嬰文化的重大推手,建立更多教育人們的管道。

■讓他們飛翔

每位父母、老師及每間教會都必須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他們擁有上帝創造的特殊潛能。因此,要讓孩子成為他們所能成為的樣子,而非他們無法達成的樣子。父母或老師往往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逼他們滿足大人本身的慾望,而不在乎孩子所能做到的事。這樣常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緊張及壓力,導致他們身心受挫。痛苦漸漸全面毀了孩子的生活,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毫不在乎。悲慘的孩子成為鬱鬱寡歡的大人,對身邊的人毫不感激且懷恨在心。這表示孩子的成長不只跟基因遺傳有關,也跟社會化的生活體驗有關。

這讓我想到阿公告訴我的小故事。如果我們把繩子綁在小鳥身上,牠就飛不高;解開繩子的話,牠就能飛到很高的地方。這就是父母、老師跟教會該做的事:讓孩子作自己,讓孩子成為他們想要成為的樣子。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應該用道德價值觀和生活標準來管教或教導孩子跟青少年。換句話說,要教導並向他們解釋每一項行為的利弊,用聖經的道德標準來規範他們,父母跟教會也要為他們禱告。

將我們的慾望或想法套在孩子身上,等於把他們當成必須符合我們心意的物體或機器。這樣會剝奪他們的技能、壓迫他們的情感、阻礙他們思考分析知識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將孩子視為有尊嚴的個體,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他們,這樣他們就會像我們尊重其他家人一樣來尊重其他的人。愛與接納對人類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尤其是非口語化的行動。情緒跟臉部表情雖然不是口語,而且似乎是非常原始的方式,不過人際關係就是從此開始建立。這些非口語化的行動讓孩子能夠提升自我,有能力理解並維持人際關係。對孩子來說,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深刻地「認識」對於關係的需求,這有助於他們長大以後的生活。

馬太福音18章表明,「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使……跌倒的」一詞表示誘惑、試探、迫害及不良示範,馬太也特別以「信我的」指出信仰的對象是基督。不過,「使……跌倒的」一詞也可以用來表示大人傷害小孩的各種方式。上帝創造人類並賦予道德自由意志,讓人得以經歷道德掙扎及互相影響。這也表示,當我們大人在小孩身上實行自由意志時,不可以傷害他們,也不可以剝奪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們要讓孩子運用自由意志,無論做什麼事情、成為什麼樣的人都要自己擔起道德責任。因此,我們不該迫使孩子成為心中認定的模樣,而是讓他們展翅高飛,仰賴上帝並面對生命中各樣的難題。

總結來說,父母、老師跟教會都是扮演著裝備孩子及讓孩子道德成長的重大角色。孩子是學得來的,因此我們必須正確地指引他們,加以修剪及塑造,讓他們聽見內心的聲音,在上帝話語的靈裡更新。我們也要幫助孩子得到生命,而非將他們向外推入黑暗之中。我們要鼓勵他們建立人際關係,以健康的方式與人相處。當代社會有各種意見彼此衝撞,有全球政治及暴力的議題,教會必須教導他們如何活在這樣的社會之中。

此外,當孩子受到拒絕及暴力的時候,教會要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教會也要裝備他們成為受召成為的樣子,讓他們帶著責任感展翅高飛。再者,要在他們的尖叫聲被消音之前聽見他們微小的聲音。最重要的是起身對抗所有危害孩子自尊、自由、應有公民權利的惡行,尤其要為更處弱勢的女孩發聲。

作者簡介:欣杜‧貝希‧約瑟(Sindhu Basi Joseph)女士出身北印度長老教會(CNI)多爾納格爾(Dornakal)教區,在印度泰倫加納邦(Telangana)薩姆沙巴德市(Shamshabad)門諾弟兄會百週年聖經學院(Mennonite Brethren Centenary Bible College)擔任新約助理教授。

(經《CSI Life》南印度教會雜誌同意授權翻譯)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63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7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