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93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古韻仍新
我的信心若無定
作者 / 虛吾

「神的主權」以及「人的自由意志」一直是教會歷史上長期爭論辯證的議題,早有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年)和伯拉糾(Pelagius,ca.360~420年)關於救恩人是否有功勞的辯論(註1),宗教改革之後加爾文的鬱金香和阿民念(Arminianism)的珍珠涇渭分明(註2),這些名稱或許我們只是一知半解,但所爭論的內涵,並不若我們想像的陌生疏遠。其中角力的,乃是根植對恩典的認識和人的本性;我們藉此也可反證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乃至於資訊時代後,科技看似突飛猛進,思想看似自由多元,但人面對真道的反應,與千餘年前的人們並沒有太大差別(也許我們的思考還更加膚淺,思緒更為粗糙)。

簡言之,討論這個問題無疑是嚴肅、困難而富爭議的,一篇短文就是想略及皮毛也欠奉。然而我們仍能藉由一些領受,不斷地尋求聖經中所指的福音究竟如何,直到我們更深認識其真貌。由英國詩人阿達.赫伯遜(Ada R. Habershon,1861~1918年)作詞、羅伯特.霍克尼斯(Robert Harkness,1880~1961年)作曲的〈我的信心若無定〉(When I fear my faith will fall)正可提供我們一些思考的空間。

作詞者赫伯遜女士以〈破鏡重圓〉(Will the Circle Be Unbroken?)(註3)為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她1899年投入詩歌創作以先,即是佈道家司布真的同工,因此結識來自美國的佈道家慕迪、福音歌手艾拉.桑基(Ira D. Sankey,1840~1908年)這際遇促成了1884年、芳齡23的赫伯遜受邀前往美國,進行一系列關於舊約的講道。

這首詩歌的歌詞看似簡單,卻指出我們不樂意見到但時常發生的窘境:「我的信心若無定」「我的愛心若在冷」,提起這些叫人沮喪的景況,乃是為了讓人更深刻體會「祂必牽我手」的盼望。那盼望不是建基在於我們自己的信心、愛心、意志,也不是根據我們與惡者的爭戰,那盼望乃是根據「耶穌愛我至極」。我們不應輕忽、輕看、輕言關於「神的愛」的教義,因為那是極重無比、讓人感到難以承擔的事,因為上帝沒有棄絕那自伊甸園就拒絕、忤逆仇視祂的罪人(歷代志下36章15節),因為上帝沒有愛惜祂的愛子(羅馬書8章32節),沒有容許任何事物隔絕(羅馬書8章39節),其長闊高深過於人所能測度(以弗所書3章17~21節),那是神的愛,是神的旨意,是拯救基礎,而非人的意志。

我們可以理解有些人擔心「全然的敗壞」這樣的指責是如何得罪人,「無條件的揀選」更讓人大喊不公,有人也因「限定的救贖」為沉淪者抱不平,「不可抗拒的恩典」則似有淡化人的責任之嫌,「聖徒永蒙保守」更是讓人憂心有人會因此放縱。我們並沒有太多餘裕一一就這些問題分別討論,但上述這些論述在維護上帝的良善、強調人的責任以避免基督的教會敗壞時,不僅減損了上帝絕對的主權、使死人復活的大能,更將人的得救與否維繫在朝三暮四的人性上。

於是,赫伯遜女士毫不遮掩地指出,我們所謂的「自由意志」是如此「無定」、「冷淡」而不可靠,那極大的安慰是「祂必牽我手」,其確據乃是上帝永恆、不更改的旨意,「愛惜我」一直「到路尾」,如同耶穌在離世之前,向著屬祂的人表明祂到底的愛(約翰福音13章1節)。

末了不得不說,翻譯難免會與本意有所出入,「祂必牽我手」這句話,赫伯遜女士所寫的歌詞實在較中文翻譯更加深刻:「He will hold me fast」,是的,我們的救主,會快快保守我們,全因祂起初的愛、祂白白的恩典。

〈我的信心若無定〉

1.我的信心若無定,祂必牽我手,設使魔鬼將要贏,祂必牽我手;

2.我的愛心若在冷,祂必牽我手,因為我心無堅定,祂必牽我手;

3.耶穌時刻在導我,祂要牽我手,因為祂有愛惜我,祂必牽我手;

4.耶穌看我為寶貝,祂要牽我手,祂必與我到路尾,祂必牽我手;

複歌:祂必牽我手、祂必牽我手,因為耶穌愛我至極,祂必牽我手。

附註:

註1:前者認為救恩獨是神的工作,人毫無半點功勞,是為「神恩獨作」(Monergism);後者認為救恩是神的工作,而人在一定程度上配合而完成救恩,稱之為「神人合作」(Synergism)。

註2:鬱金香(TULIP)和珍珠(PEARL)分別是兩者的要點歸納為一個單字,順序上是先有阿民念的珍珠:人非全然敗壞,仍有殘存之神榮(P)、人以自由意志回應上帝呼召而得救(E)、主寶血為全人類流出,使罪得贖(A)、救恩可抗拒(R)、救恩可失去(L);爾後為了回應阿民念,方有加爾文的鬱金香:全然的敗壞(T)、無條件揀選(U)、限定的救贖(L)、不可抗之恩(I)、聖徒永蒙保守(P)。

註3:暫譯,這首詩歌似無中譯版。

參考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75期

圖片提供: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