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08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屬天的福氣
《山上教訓》
作者 / 李佑生

在現代,我們聽到耶穌的名字,會說祂是基督教信仰的對象,成就的是赦罪的福音,是上帝的兒子。但是對耶穌那個時代的人,他們會說那是一位相當特殊的教師,祂的教訓不同於當代的文士,祂對律法、先知的解釋,有著不證自明的權威。

■威儀具象

丹麥畫家卡爾‧布洛赫(Carl Bloch,1834~1890年)嘗試描繪耶穌教導的場景,讓那份威儀具象化,他的代表作《山上教訓》(The Sermon on the Mount)畫面簡潔,用色鮮明,只見眾人聚集圍繞著這位猶太拉比,全神貫注聽著祂的教導。

他們神色各異、姿態有別,有的雙手緊握禱告,有的雙手抱胸若有所思。而人群的焦點耶穌,則是神態自若,右手高舉,端坐在巨岩之上,講述著天國的教訓。

為了體現耶穌的獨特,布洛赫還在耶穌的頭上加上光環,雖不如中世紀宗教畫的光環那麼明顯誇張,仍突顯了人子的神聖。這位拿撒勒人身著紅藍相間、顏色對比強烈的內外袍,輕易攫取了觀賞者的目光。

在構圖方面,《山上教訓》以岩石為界,無形地切割出一明一暗的畫面,畫作中的耶穌只有少部分陰影處與岩石融會,身軀多數都展現在光明之中。且由於周遭人群的安排配置,雖能感到萬頭攢動,卻不搶奪、干擾觀賞者瞻仰耶穌的視線;相對的,是眾人的視角,也有助於導引觀賞者聚焦。

布洛赫在畫面正前方,留下幾個空位錯落,彷彿在邀請觀賞者,就近聆聽這位拉比的言論。這位丹麥畫家對基督的勾勒描繪,生動地表現耶穌的超凡卓絕,有若無冕之王昂然睥睨,一如時人意識耶穌的與眾不同:「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馬太福音7章29節)

■山上教訓

雖然耶穌此一場景的記述,不是馬太福音獨有,其他福音書亦有相同的記載,但這幅作品的聖經根據非馬太福音莫屬。

因為相比於其他福音書較為零散的記載,只有馬太指出這些言論是耶穌在山上的教訓,故這整段聖經又以「登山寶訓」為人所知。

在這座山上,耶穌首先向人們說明何為福。這個被我們稱為「八福」的開場白,無疑與世界崇尚的名聲、財富、長壽、健康、善終等大相逕庭,我們幾乎可以想像當時人們聽到這段話後如何譁然。

僅是耶穌稱「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便會讓世人感到詫異,何以貧窮是福?何以溫柔的人得地土?更何況人子說:「人若因我辱罵你們,你們就有福了。」(馬太福音5章11~12節)

這樣的福氣,人們敬謝不敏,卻教基督徒明白世途與天路的差異。這類教導其實在聖經中俯拾即是,如詩人所歌:「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篇2節)不管是耶穌時代的人們,抑或現代的我們,都需要靠著主對我們所說的話,建立我們對主、對人、對事物的觀點和價值。

■成全律法

耶穌在山上所做的事,讓我們有屬天的認識,一如千餘年前,摩西在西奈山領受屬天的律法,如今在這山上,人子向人們揭示了天國的樣貌。

只是,耶穌卻不僅僅是另一個摩西,因為律法只是藉著摩西傳的(約翰福音1章17節),道成肉身的人子卻是律法的總結(羅馬書10章4節),而且耶穌以成全律法者自居。這是相當大膽的宣告,足以叫熱心律法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勃然大怒,指控耶穌僭妄褻瀆。但他們僅止於此,並無法指控耶穌干犯律法、行了惡事(約翰福音10章32~33節)。

耶穌成全了律法,不僅是因為祂行出了律法的義,也是因為祂正是律法預先見證的那一位先知(申命記18章15節)。從教導的層面而言,這位加利利人不願人們對律法認知偏差,滿足於有若蠓蟲的枝微末節。祂闡釋了律法的真義,不只是約束外在的罪行,更是切入人看不見的意念(馬太福音5章21~30節),讓罪人在鑒察人心隱密處的審判者面前不要心存僥倖。祂的教導,乃是連結智慧書叫人保守己心的勸戒,因為外在的行為是由心發出(箴言4章23節)。耶穌在山上的教訓,警戒人們省思自己的宗教行為,如施捨、禱告、禁食等。這些善舉皆有其價值,然而動機若是要得人的稱許,那麼只配得「假冒為善」的評語(馬太福音6章1節)。

■暗中的父

我們行出善舉,不應該是我們得榮耀,而是讓人因著我們將榮耀歸給神(馬太福音5章16節)。我們要求的稱讚不是從人而來,乃是從暗中的父而來,祂才是定奪一切的主宰。我們與當時的人們相同,都有自己的宗教觀念與活動,但這些合乎主的心意嗎?「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馬太福音6章7節)提醒我們,所有信宗教的人都會禱告,只是名稱、方式或有不同,但是基督的門徒不可像他們,乃要藉著聖經尋求主的教導、更新。

我們若徒有敬虔的外表,仍不得主喜悅,一如猶太人持有聖言卻悖逆抗拒,一如好些人奉主名傳道、趕鬼、行異能,卻無分於天國(馬太福音7章21~23節)。

耶穌這段山上的教訓,其實與西乃山的律法遙遙相對,只是過去人們藉著摩西得聞律法,今時至高者的兒子卻藉著自己表明真理。祂告訴我們當積累的不是在地上,乃是在天上;當進入的不是滅亡大道,乃是永生窄門;當關注的不是人前,乃是天上的父。

或許有人感到艱難而要哀嘆:「誰能得救呢?」但事實上,八福正是要給予自感靈裡貧窮、哀痛的人,這樣的人認知到自己不溫柔、不飢渴慕義、不憐恤人、不夠清心,也怯於為義受逼迫,聖潔的律法卻不會因此而降低標準。當這樣的人尋求基督成就的救贖,所謂的八福便在人心未曾想到的道路上悄然相迎,「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馬太福音19章26節)

※資料來源:
https://da.wikipedia.org/wiki/Carl_Bloc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helm_Marstran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rmon_on_the_Mou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ns_Christian_Anders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ksborg_Cast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Church_of_Jesus_Christ_of_Latter-day_Saints
https://www.carlbloch.org/biography.html
https://www.geni.com/people/Alma-Bloch/6000000018939347179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50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rmon_on_the_Mount,2021.01.25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