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89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立約之死
《十字架上的基督》
作者 / 李佑生

人們有時會疑惑,四卷福音書既然都以耶穌為主軸,為何一些順序、細節如此分歧,看起來似乎眾說紛紜?箇中原因可以追溯至福音書作者的個人特質與關懷焦點、受信人的差別,然而無庸置疑的是,四卷福音書都以耶穌的受難、復活、差遣為結束。不只如此,爾後的教會書信,對此主題也多有著墨、論述,因為這些乃是基督福音的核心。

以耶穌受難為主題的藝術作品為數非常可觀,丹麥畫家卡爾‧布洛赫(Carl Bloch,1834~1890年)創作的《十架上的基督》(Christ at the Cross),嘗試呈現福音書的敘事,讓人聯想那一日的哀戚。

■死別現場

布洛赫所繪的《十架上的基督》中,耶穌有如歐洲歷史悠久教堂中常見的雕像,懸掛在整個畫面的正中央。如此構圖,表示周遭人們皆各自以最短的距離仰望那被高舉在木頭上的人子。

根據福音書記載,十字架下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哀慟欲絕的婦人,有自以為將褻瀆上帝之人送上木頭的祭司、法利賽人,有執行勤務的羅馬軍人,有圍觀的群眾,還有旁邊一同受刑的死囚……這讓我們讀福音書時,彷彿能聽到刑場的吵雜聲。

然而,布洛赫的作品中,沒有福音書中那樣萬頭攢動的景象,十字架之下的人們屈指可數。我們看到日影偏斜,兩位婦人無力倒臥。那位欲扶起婦人的,可能是暗中作耶穌門徒的議士約瑟,此時他已經照會過彼拉多,前來替耶穌收埋屍身。隨後而來的還有他的僕役,一人取梯、一人捧布,說明他們接下來要進行的善後工作。

由這些跡象可知,布洛赫描繪的內容,應該是人子氣絕身死、人潮散去,一切已塵埃落定。畫面營造的氛圍看起來死氣沉沉,沒有絲毫盼望。兩位婦人闔上眼睛,宛如和刑具上的人同樣失去生命。可想而知,畢竟那個下午她們剛剛經歷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眼睜睜看著所愛的兒子、夫子在木頭上發出撕心裂肺的呼喊,頭戴諷刺的荊棘冠冕,滲出斑斑血跡,手腳釘痕處更是鮮血淋漓,肋旁的傷口說明死亡再無懸念。

目睹所愛之人受苦的憂懼、死別的傷痛皆是不可承受之重,她們的癱軟呈現跟隨者的絕望。畫面右側還有一位身著黃衣的男性,望向十架若有所思。根據福音書的記載,他的身分可能是耶穌所愛的門徒約翰。若然,此時他能表現的,也只是無奈悲涼。3年師生情誼,如今竟是永訣;曾經企盼侍立王側的壯志豪情,如今盡歸虛空。

■預言實現

一如《十架上的基督》勾勒的情境,耶穌的死亡是如此徹底,叫人無法心存一絲僥倖。門徒在哀傷之際,逐漸想起耶穌在臨近耶路撒冷之前的言語,竟是如此直白地述說了即將在髑髏地發生的種種,不禁讓人五味雜陳、百感交集。

他們的老師曾說:「祂必須往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經學家許多的苦害,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馬太福音16章21節,新譯本)既然知道將要受苦,為何不預先因應?彼得為此還大為反感,斥責(ἐπιτιμᾶν)耶穌(馬可福音8章32節)。老師也曾引用聖經說:「你們都要後退,因為經上記著:『我要擊打牧人,羊群就分散了。』」(馬可福音14章27節)原來,祂被高舉,竟是這樣的形式,這焉是吸引萬人的方法?(約翰福音12章32節)原來,老師之前所說的不是寓意,而是預言,預先說明自己將遭遇的事,叫他們可以信(約翰福音14章29節);原來,自己以為的堅忍、忠誠,在危難臨頭之際,立時潰散無存;原來,自己景仰的救主明君,竟是誤會一場。義人何竟落得與罪犯同誅、羞辱至極的下場?

■羔羊的血

門徒此時還不曉得,各各他不是一個偶發事件,乃是上帝創世之前即擬定的救贖大計。當時人們的反應,正如先知的感嘆:「祂被藐視,被人拒絕,是個多受痛苦,熟悉病患的人。祂像個被人掩面不看的人一樣;祂被藐視,我們也不重視祂。」(以賽亞書53章3節)又印證詩歌哀訴:「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詩篇22篇16節)福音,逐一應驗在他們眼前。

眼前這一幕,應驗了耶穌前一晚在餐桌上擘餅分杯時所言:「『這是我 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這樣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祂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這血是為你們流的。』」(路加福音22章19~20節)耶穌表明自己是被殺的羔羊,正如千年前羔羊血掩護以色列人躲過滅命的天使,祂才是逾越節的真義。舉起杯的耶穌,不只實現先知企盼的新約(耶利米書31章31節),更比耶利米具體、清晰陳明,立約的基礎乃是祂的血。

此後使徒多方查考,從聖靈領受啟示,才清楚認識人子的死在救贖歷史中竟有如此精密的布局,舊約埋下的線索,新約揭開挑明,無一掛漏,全部應驗。使徒追溯至摩西所傳的贖罪、潔淨、事奉等律法,舊約以牛犢、山羊的血作為立約的憑據,耶穌的血立了更美之約,使蒙恩的人良心被潔淨、事奉永生上帝(希伯來書9章14節)。

舊約祭物尚不完全,需要每年獻上,但上帝的羔羊一次獻上,就成就永遠的贖罪祭(希伯來書9章12節)。使徒的教訓叫我們看見,新舊兩約意旨一貫,但新約更美。贖罪、成聖的效力,叫我們越思想,越感受到上帝設立、成就的恩典何等浩大,顯明的慈愛、憐恤何等長闊高深,過於我們所能明白、闡明。

■十架救贖

今時我們已經知道後續的發展,耶穌的死亡不是人子的終點。祂的死與復活不能分開,卻各自有著不同的含義,我們必須本著聖經的啟示辨明,方能整全認識耶穌基督的福音。那是包含救主承擔的代價,我們在基督裡的新身分,以及我們得救後繼續在恩典中所蒙的保守。

如今,我們藉著律法知道上帝的公義、聖潔、完全,藉著律法承認我們的罪愆、汙穢、無能,但也在福音中有了成聖、稱義、和睦的盼望與確據。正如希伯來書看見的,基督作為更美的祭物,如今為我們顯在上帝面前(希伯來書9章24節),是我們坦然無懼進到至聖所的憑據(希伯來書10章19節)。

認識耶穌的死,不只讓我們歡然罪得赦免,並渴慕成聖,也與我們在世寄居過基督徒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耶穌的死成就代贖的祭,叫我們同作上帝的兒女,因而記念人子所受的凌辱,有能力跟隨祂的腳蹤,效法祂的死、與祂同受苦,並等候救主耶穌基督再來,同得最終永恆的榮耀。「既然是兒女,就是後嗣;是神的後嗣,也和基督一同作後嗣。我們既然和祂一同受苦,就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馬書8章17節)

※資料來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Bloch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53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l_Bloch,2021.01.25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