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57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用五顆石頭迎戰當代巨人
想像2050年的世界
作者 / 陳慈美
透過實地進入自然景點,腳踏實地學習。

一、後全球化逐漸展開

整個現代文明愈來愈遠離自然、遠離人性!

2020年的春天,在「生命勝過死亡」的復活節期,我們所有人卻因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性,面對令人窒息的未知,一直到今年,情況仍沒有太大改善!

這時候,我們只能迫切禱告──希望藉由深刻反省、自制、忍耐、憐恤、團結,在疫情之後,讓人類重新思考如何繼續往前走,並期待未來將會是個截然不同的社會!

跨宗派的基督徒保育組織A Rocha(葡萄牙文「磐石」之意),在去年5月分的會訊《授粉者》(Pollinator)中指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危機,就是這個世代「全球天啟性的經驗」(global apocalyptic experience),它所帶來的世界改變,已經回不去了!」這場瘟疫影響深遠,宣告全球化逐漸結束,後全球化逐漸展開,且朝向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結盟,邁向建立透明、信任、相互扶持的新盟友關係。我們至少有三個必須銘記在心的功課:

第一課 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弱聯結」世界(”Weak Link” World)

在上帝的經濟學中,沒有軟弱或可被消耗的物種。聖經看顧受造界的命令,呼召人類保護並保存所有受造物,以及所有複雜、高度相互關聯且彼此依賴的聯結,這一切構成健康的生態系統。

「我們的強壯,其實正如我們最弱的聯結一樣。」(We really are only as strong as our weakest link.)假如我們認真看待建立一個後武漢肺炎的更強壯且更美好世界,不論教會、廣大的社會,以及我們選舉出來的政治階級,都必須加倍聚焦,刻意、深思、優雅地對社會當中最脆弱的人群和部門提供服事並增能。

第二課 當我們可以不再需要自我隔離的時候,請我們真正打破自我隔離。

賈柯森(Eric O. Jacobsen)在近作《三片玻璃》(Three Pieces of Glass)書中,問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為什麼處在由螢幕掌控的世界裡,讓我們感到孤獨?」現代人的生活幾乎被汽車、電視螢幕及手機螢幕調控,慢慢把我們帶向失聯(disconnection)、自我隔離、孤獨。

自我隔離的生活方式,帶來的一種負面結果是:使我們關心別人的能力萎縮了!因為,我們根本不認識其他人。

讓我們鼓勵彼此建造更多的「關係小宇宙」(the relational microcosm),再次一起找回許多因果關係。因為,這麼做是在後傳染病大流行時代,讓所有族群和國家能夠邁向建造公義、具生產力及包容性的鄰舍關係,所不可或缺的洞見。

第三課 要負起責任的就是我們這個世代。

該主題引自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2019年的著作《不可居住的地球》(The Uninhabitable Earth)4~6頁。

工業界神風敢死隊的故事,是屬於一生的故事──地球從似乎穩定的狀態下,被帶向瀕臨災難,其實只是從嬰兒洗禮、各種宗教儀式到喪禮之間的故事。

這表示,如果地球將在一個世代之內被帶向氣候災難的邊緣,避免這災難發生的責任,也同樣是一個世代要擔起的。我們必須知道,要負起責任的,就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人。

二、從觀念到行動,一起來守護環境

今年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1週年紀念。這波於半個世紀前所推動的思潮,就是推動人們以「生態學」的角度,透過「全球思考,草根行動」,從自己所在的地方做起,一起來改善人類賴以生活的環境。

1992年,來自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幾位基督徒環保媽媽,結合心靈重建的福音使命,與環境再造的社會需求,成立台灣生態神學中心。1998年,進而以「探討土地倫理、追求生態公義、落實簡樸生活」為宗旨立案,結合生態、信仰、生活,成立生態關懷者協會。

20多年來,生態關懷者協會除了舉辦講座,更以生態文史踏查、部落遊學、農村生活體驗等方式,實地進入各個自然景點、歷史場域、部落、農村,腳踏實地學習。當年主婦聯盟的「環保媽媽」們,現在都已經是「環保阿嬤」了!

我們非常感謝主,協會年輕理事們繼續傳承這樣的行動,於2020年秋季,配合七星中會濟南教會成人主日學「生態神學專題」,分享他們結合各自的專業與信仰的實踐。同樣的課程,亦將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定的「環境主日」(每年6月第一個主日)前一個禮拜六(5月29日上午10點~下午3點30分),由台北中會和七星中會教社部在北中北門教會(長安西路78巷3弄5號)舉辦教育推廣講座,介紹:「回到起初的愛心──地質公園與環境倫理」「大家一起來種台灣的花──台灣百合」「神的創造:由創世記看見生態系統」「能源轉型:我們正建立的方舟」。我們期待更多弟兄姊妹能一起來學習,把這些知識帶回各地教會共同來實踐。

三、扭轉地球生態的大挑戰

國際知名的永續研究計畫「2050世界願景」(The World in 2050, TWI2050)於2018年7月發表首份報告〈迎向永續發展所需的六大改變〉(Transformations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當中提出六大轉型領域:

1.永續導向的數位化革命

2.智慧城市翻轉運輸與基礎建設

3.永續食農,確保生態系與水資源健全

4.能源轉型加速去碳化

5.循環經濟,提升資源效率

6.教育與健康照護體系的改革

面對氣候變遷和病毒疫情的挑戰,現代人就像聖經故事裡的小牧童大衛面對大巨人歌利亞一樣,挑戰著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當年大衛勇敢迎戰歌利亞,去溪邊撿了五顆光滑的小石頭,用牧羊人的投石器扔向歌利亞,打倒了大巨人。我們現在也有五顆小石頭,就是「簡樸生活、自然農法、適切科技、再生能源、古老智慧」。我們要學習大衛,憑著對永生上帝的信心,以新的生活方式來消滅猛撲人類而來的汙染與病毒。

環保阿嬤們邀請所有願意回應這項挑戰的朋友,一起來參與這新的嘗試。從生活中做起,從友善環境的食農、能源、廢棄物處理、建築、旅遊、消費等各方面著手,共同建立讓人類可以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15期

相片提供:生態關懷者協會、彰化基督教醫院、邱國榮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