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229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聖誕節休戰
電影《近距交戰》介紹
作者 / 餘燼

一百年前,一件暗殺事件刺激了當時已緊繃的國際情勢,引爆了一場影響深遠、捲入當世強權的戰爭,世界大戰的名稱正式寫入人類的歷史。協約同盟兩大集團的衝突,造成近四千萬人的傷亡,其中尤以西線戰場最為慘烈,再次驗證19世紀的普魯士軍事思想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對戰爭是暴力的定義。

然而,也是在這場煙硝瀰漫的戰爭中,發生了前線士兵自發性休戰的不尋常事件──1914年,在那個戰爭初期的聖誕節,英德、法德的士兵放下槍械、停止駁火、走出壕溝,展開了一場短暫卻別開生面的交誼,後人稱為「聖誕節休戰」(Christmas truce)。

那個戰地裡的平安夜,人們交換的不是砲火與生死,而是禮物與友善;在那個無人地帶裡,士兵爭競的不是手上的軍武,而是腳下的足球;這個叫雙方高層瞠目結舌的舉措,並且視之與通敵無異而遭到嚴禁、掩蓋的事件,因記載在《法蘭德斯和阿托斯之役》(Battles of Flanders and Artois)這本書中,被法國導演克里斯瓊.卡希雍(Christian Carion)注意到而編導成電影,即是2005年上映的《近距交戰》(Merry Christmas)。

■甘戈化玉帛

電影起頭昭示戰爭的前奏曲,並不是在軍隊的參謀本部,也不在國家的決策核心,而是在稚童的心中悄悄響起。藉由法國、德國、蘇格蘭孩子的口,娓娓道出對彼此的尖銳敵意,所言如此決絕,對比著孩子的稚嫩,更讓人感到1914年的事件只是個導火線而已,戰爭,早已在人心孕育著。

《近距交戰》以此打開序幕,呈現出戰爭的本質,不是在於槍砲與鋼鐵、戰術與韜略,而是根植於人心的私慾與仇恨,雖是形而上,卻是無比真切。

隨著鏡頭的切換、劇情的推進,主要角色如蘇格蘭的神父帕爾默、蘇格蘭青年喬納森兄弟、在柏林享有盛名的聲樂家史賓與安娜、德國軍官霍斯特、法國軍官亞伯特、蘇格蘭軍官戈登很快地逐一在聖誕節前踏上戰場。

近距交鋒的緊張與壓迫,使壕溝中瀰漫著不安與厭戰情緒,也因此,當蘇格蘭風笛悠揚在平安夜時,竟然在敵營中引起共鳴。史賓一面拿著聖誕樹,一面高歌著走出壕溝,這一令人訝然的舉措,開啟了一系列跌破政治家與軍事家眼鏡的國際交流──三方戰場指揮官勒令休戰,士兵們費思如何與「敵軍」互動,或是比手畫腳,或是交換酒與甜點,一場場的球賽,也讓人忘卻攸關生死的戰火。帕爾默還替眾人主持了一場聖誕聚會,令這次的平安夜格外令人難忘。

電影中記下三方指揮官對這難得的交誼念念不忘,進一步協商休戰以清理戰場,安葬在之前因交鋒緣故只能曝屍沙場的同袍。甚至還開放自身的壕溝給對方,讓己方砲擊不致造成這些「新朋友」的傷亡,他們由衷感嘆這是最有意義的聖誕節。

■和平的尋求

聖誕節休戰的戲劇性,提供《近距交戰》有力的發展基礎,呈現在最緊張、對立的戰爭中,人們仍在尋求和平。然而這種尋求必須抗衡的,不只是暴力而已,還有人類隱隱作祟的本性。

或許會有性善和性惡的辯論如孟荀,我們若回到聖經的啟示,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如同傳道者含蓄地說:「上帝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傳道書7章29節)創世之初的一切在造物主眼中都看為好,然而第3章一切改變了,人仍然有上帝的形像,卻也承繼亞當的悖逆。

也是如此,聖誕節休戰不只是戰史罕見的特例,更是極為短暫。在電影尾聲,蘇格蘭青年因喪弟之仇而格斃穿著德軍軍服的法國士兵,法國軍官被調離現職,德軍更是以整支部隊調離西線前往東線戰場做為懲戒……而一個蘇格蘭主教親赴戰場要求帕爾默回國,並向士兵闡明必須與邪惡一戰的聖經根據,帕爾默因此取下身上的十字架配飾遠離。電影主角們都認為他們所行是正確的,我們今日也如此認同, 但是現實留下的卻是一片惆悵。

我們想起何西阿書的嘆息,對比這短暫的和平是如此貼切:「因為你們的良善如同早晨的雲霧,又如速散的甘露。」(何西阿書6章4節)我們雖然正面肯定和平、仁愛、正直、誠信、公義等德行,但是我們攬鏡自照、捫心自問,便會認同這些雖然曾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但並不是常態,聖經指明: 「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傳道書7章20節)不僅是電影《近距交戰》,也是我們的故事。

■人本的信仰

然而,人或要說,這是宗教的失敗與荒謬,這些歐洲國家,不都是與基督教有深厚淵源嗎?他們在教堂上所言,與他們在戰場上所行實是背道而馳,這不正代表基督教的言行不一嗎?

我們不否認,這是宗教的失敗,但是我們或可在這部電影中找到失敗的端倪、本質。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短暫卻令人感到不舒服的一幕,即主教親自到戰區站在講台上宣講要與邪惡對戰的信息,而眾士兵在胸前畫著十字架,同聲「阿們」回應,帕爾默因此離去,擱下的十字架象徵對宗教的失望。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畫面,我們若以聖經分辨主教的講詞,便會發現民族主義(Nationalism)悄悄地、隱晦地成為這段短講的主軸,主教仍然引用聖經,但是所指的主題已不是聖經聚焦的基督,而是為了效忠國家、激勵軍隊作戰意志。

因此,我們同意在這情形下,宗教是失敗的,但是這個失敗並不是因為基督信仰導致了戰爭,而是在細微隱密的暗處,已經有某些思想、價值僭越了基督信仰核心,使教會仍然保有敬虔的樣貌,講章仍然援引聖經的字句,卻背離了敬虔的實意。我們若本著聖經分辨、按著正意分解,便會發現焦點已出現些許不明顯卻影響重大的偏移。

如同《近距交戰》這簡短不過的一幕,台上主講的主教、照單全收的士兵們,都有他們的責任。而我們一方面遺憾帕爾默的絆跌,一方面也可從中得到提醒,因為同樣的劇情,可能換個時空、換個主題、換批演員,舊瓶新裝地不斷上演。

■真正的平安

誠然,《近距交戰》在百年前聖誕節休戰的事實基礎上,體現人們對和平的追求,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追求在實踐上難抵現實的險惡而顯得脆弱。

我們在聖經中,經常看到關於和平的論述,但那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在曠野天使的讚美中,先有榮耀歸給那在至高之處的主,才有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2章14節);耶穌在最後與門徒別離時,向著門徒講明一切,好使他們在基督裡有平安(約翰福音16章);而在十字架上,我們更看到那真正的平安,是上帝羔羊所成就的救恩。我們因信而得與天上的父相和,願我們因信聖經所見證,而得著這世界所不能給、也不能奪去、永恆價值更非短暫的聖誕節休戰可比擬的真平安。

電影中的戰爭省思

導演:克里斯瓊卡希雍

編劇:克里斯瓊卡希雍

演員:黛安克魯格、Natalie Dessay、班諾福曼、吉翁卡列、Rolando Villazon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77期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