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222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畫中有道—約拿和魚
作者 / 懷朱
《約拿和魚》,畫家彼得.拉斯曼,1621年。

■戲劇化的極短篇

聖經中記載了許多先知的事蹟及他們領受的啟示,每位先知各有他們獨特之處,但是幾乎都讓我們看到忠心和順服,即使他們所傳的讓人聽了扎心、刺耳,卻仍因所受的呼召,忠心所託、放膽疾呼。從這個角度來說,約拿這個先知顯得格外令人側目。

以記述的形式而言,約拿書的格式較像是歷史書而非言論集;以對象而言,約拿不是對以色列人發聲,這也是舊約先知不多見的狀況;而論到順服,這位先知更是以逃避主的命令開始了他的旅程。

約拿書雖然簡短、先知行徑雖然特立獨行,卻有很戲劇化的發展,海上的風暴、吞吃約拿的大魚、魚腹中的禱告、尼尼微全城的悔改和約拿的忿忿不平, 在在讓約拿書宛如一齣高潮迭起的短劇,穿插在先知之列。荷蘭黃金時代(Gouden Eeuw)的畫家彼得.拉斯曼(Pieter Lastman,1583~1633年)便以大魚吐出約拿這一幕作為主題創作出《約拿和魚》(Jonah and the Whale)。

拉斯曼與他的後輩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相比,知名度明顯有段落差,但由於拉斯曼的天主教信仰和他在1604年間前赴義大利的關係,繪畫風格受到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年)明暗表現的影響,後人咸信這層關係間接影響了未曾踏足義大利的林布蘭。

在拉斯曼的《約拿和魚》中,一尾大魚猛地將約拿吐向岸邊,先知只纏著一塊紅布幾近全身赤裸、面露驚愕、手足無措,顯然不清楚何以如此,生動地描繪了先知死裡逃生的驚悚與狼狽。

大魚將人吞下、三日後吐到旱地這種不尋常的事件,想必讓畫家有些不知如何構思、下筆;事實上, 聖經也沒提供太多具體的資訊,讓我們尋索到底是什麼魚類執行這個特別任務。所以拉斯曼畫筆下的魚, 成為一尾看似有著鯰魚特徵、血盆大口、浮出海面的龐然大物。但即使是想像中的生物,透過逼真的魚眼等魚類特徵,我們可以推論畫家為了這幅創作,少不了幾趟在荷蘭的魚市場出入取材,而這幅作品明暗分明的藝術表現,也可以一窺卡拉瓦喬對拉斯曼的影響於畫作中隱然若現。

■主所重用的並非完人

畫家的作品固然有其限制,今日我們也不曉得這位荷蘭畫家為何對約拿的經歷感到興趣而創作,不過藉由這幅以先知書其中一段記載為主題的畫作,我們還是可以遙想這卷雖然簡短、戲劇性十足,卻也意涵豐富的先知書。

先知所處的時空雖遠,但上帝仍然藉著祂永不廢去、也不改變的話對今日的人們發聲,約拿遭遇的,對於今日的基督教會更有著耐人尋味的思考空間。

誠然,無論約拿的理由如何、有什麼苦衷,這個先知並不是個順服的先知,整卷約拿書已呈現鮮明的對比。風浪按著耶和華的命令興起,大魚依著造牠之主的安排行事,蓖麻與蟲也毫不打折地照著至高者的旨意,就是尼尼微城的人們從上到下也都信服上帝將要審判、覆滅他們的話,獨獨就是本該為上帝僕人的先知約拿,卻在整卷書中扮演著忤逆的角色。

事實上,這正是整卷約拿書的主題之一,約拿的見證讓我們看到,一個為主所用的人,並不是完人,正因為他不是完人,所以更需要經過主在他身上的陶塑。約拿書中諸如魚腹、蓖麻,都有讓先知經歷、學習主所陳明心意的涵義。這一幕幕也讓我們看了感到肅然,主耶和華沒有因約拿不順服,就棄絕了他,反倒不住地使約拿認識到自己理當順服那召他的主。我們對人的耐心是很有限的,然而主非同人,竟如此長久忍耐我們這些悖逆多於順服的人,想到這處,我們還有什麼可誇的呢?我們可誇的,唯有那恩召罪人的主而已。

■即或不然的信心

我們不難注意到,「信心」在今日是受到廣泛重視的詞彙,我們不難聽到:「你要有信心。」但若細究這句話的前後文,通常我們看到的信心是一種「自信」,而不見得是聖經中為神所喜悅、因聽基督的話、可以到神面前的「信」(羅馬書10章17節、希伯來書11章6節)。

那麼,尼尼微人的信服上帝是怎麼樣的信心呢? 他們相信約拿所說上帝再過40日要傾覆的話,這結局乃是與他們所行的相配;但他們的行動表明了他們的信心,他們披麻蒙灰、他們禁食求告、他們離棄惡道。尼尼微王所說的話更讓我們感到凜然:「或者上帝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約拿書3章9節)這句話,足以叫我們今日有許多思考,因為這句話透露出,悔改是必要的、離開惡道是必要的,但是「上帝轉意不降災」,卻不是必要的,上帝仍然可以在40日之後降災傾覆,原因無他,這是上帝的主權。

在今天,我們喜歡所謂「抓住應許」,而忘記了「上帝的主權」,尼尼微王卻清楚並非如此,他的信心,是一種敬畏上帝主權、即或不然的信心。

■大有果效的傳福音

約拿書也對比出今日一個現象,在高舉傳福音重要性的今日,每當論到傳福音時,約拿書卻少有被提及,這不是很有趣的事嗎?姑且不論約拿這個先知的點滴,單就尼尼微人全城悔改信主,這豈不是極為驚人、值得大書特書的效率?但我們卻鮮少聽說要依著約拿書歸納一個屬靈原則,然後照本宣科領人歸主,更何況傳道人還不需要很心甘情願、殷勤盡忠呢!

我有個或許不是很成熟的領受,因為約拿傳福音大有果效,使尼尼微人全城悔改歸正,並沒有原則可言,沒有人可以插手的餘地,完完全全都是上帝的作為。這使得約拿所傳的福音,就某種意義來說,是不具參考性的,因為看不到任何人可以有所發揮、著力的空間,這幫助我們再次省思福音的本質。

福音並不是靠著人的方法完成,保羅對福音的定義很明確:「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馬書1章16節)且值得進一步分說的,是福音的目的是拯救,而非其他,它最核心的目的不是改善社會,不是使教會人數增加,甚至不是使我們成為更好的人,福音的目的是使人得基督的生命,與上帝的性情有分,使父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在天, 使本來除了在罪中死亡之外別無其他選擇的罪人,有了一條活路,跟隨基督的生命之道。這道理雖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卻值得我們一再在主裡提醒, 不叫我們有所疏忽、忘卻。

當然,透過拉斯曼的畫作,我們不當忘卻約拿在魚腹中的禱告,尤其是這段歷程也被新約提起(馬太福音12章40節);因為這個禱告是關乎生死、是在死地絕境之中,約拿很清楚他遭遇的一切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可是即或如此,他的禱詞中仍有著對主的呼求(約拿書2章2節),他雖然不順服而受責,卻仍有對聖殿的仰望(4節),並以「救恩出於耶和華」(9節)作為這段禱告的結束,他雖在主所安排的死地,卻仍對主有盼望,這是先知給我們的見證。他也因此踏上前往尼尼微城的路,向尼尼微人表明再過不多時便要傾覆的命運;而到了審判的時候,這群人要起來定這世代的罪,因為他們聽了約拿所傳的就悔改了,看哪,在這裡有一人比約拿更大!(馬太福音12章41節)

註:畫作資訊參考維基百科。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0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