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15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外邦人的信心
作者 / 林瑞隆

路加福音7章1~10節

偶有機會從電視上看到或親身參訪寺廟等宗教場所,可以觀察到不少佛、道信徒站在他們所信的神明或佛像前虔誠敬拜、燒香致意行禮,而且態度虔誠、口中唸唸有詞向這些神明低聲祈禱,其敬虔神情令人感佩。以這些非基督徒燒香、禮佛、敬拜、祈禱的敬虔態度,對照相信自己是敬拜真神的基督徒來看,有時不免讓人感嘆基督信徒的態度顯得較為隨便。

■愛心、信心滿滿的百夫長

路加福音第7章在敘述羅馬帝國在巴勒斯坦駐地的一位下級軍官,因為他所器重的一位僕人生了重病快要死了,這位軍官聽說了耶穌的事,便請託一些猶太人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這幾位長老忠於所託,見到了耶穌之後,特別替這位羅馬軍官向耶穌說好話:「你為他做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民族,為我們建造會堂。」(4b~5節)可見他是一位對殖民地人民友善又深獲敬重的殖民政府軍事官員。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應該是一位值得尊敬與信賴的外國統治者軍官。

這樣的一位官員因為僕人病危而心急,便央請熟識的猶太長老去求耶穌醫治他的僕人,更因此表現出他心胸氣度的寬廣以及人格的良善與高貴,實在是一位難得的政府官員。而當耶穌動身前往他家,在即將抵達前的途中,他已經請朋友來向耶穌說:「主啊!不必勞駕;因你到舍下來,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就會讓我的僮僕得痊癒。因為我被派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之下。我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做這事!』他就去做。」(6b~8節)這一段話更顯示他是一位謙卑且心中相信有神的敬虔人。

■百夫長認信耶穌的權柄

百夫長的這一段話間接見證了耶穌的「權柄」。這不是普通的權柄,而是一個屬神的權柄,並非一般人所能擁有的,因為正如替百夫長傳話的人所說的:一切都在乎「只要你說一句話」(7節)。

這裡所提的「話」是上帝那種帶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話語」,是萬物生成的基礎。創世記第1章的創造故事告訴我們:上帝用「說話」或「話語」(the word)創造宇宙萬物。此外,上帝也藉著先知傳達祂的話語,讓以色列人明白祂的「旨意」和「道理」。新約中約翰福音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的「話語」(logos,也可譯做「道」)成為肉身 (即:道成肉身)住在人的中間,這道就是耶穌基督。所以,耶穌就是上帝的話語;而祂的話語所發出的能力和上帝一樣,具有屬上帝的特殊「權柄」。因此,初代教會經過一段時間的體會之後,終於相信祂就是上帝,而不僅只是一個「人」。

■異教徒百夫長

百夫長是一位「外邦人」,這個稱呼具有雙重的意義:一個是帶有輕蔑意涵的「異教徒」,另一個則是一般所謂的「外國人」或「非本族人」。

根據經文的描述,這一位殖民政府官員百夫長是一位備受本地猶太人尊敬、喜愛的外國軍官。他除了關心自己的僕人以外,就像猶太人長老所說的:「因為他愛我們的民族,為我們建造會堂。」(5節)他未以殖民政府官員常有高高在上的傲慢態度對待當地人民,也沒有藉著方便的權勢欺壓他們,反而用「愛」對待當地的猶太人,並且幫助他們建造「會堂」,也就是猶太人的聚會處。百夫長的作為正符合了上帝「律法」的教導,他應該合乎保羅所說「上帝的用人」的標準,不是「空空的佩劍」(羅馬書13章4節)。

對照古代這位百夫長,現在許多「類殖民地」的官員及權貴常常假借權勢欺壓地方人民,設計詐騙、搶奪、搜刮人民財產,甚至殺害無辜者的生命,視平民、百姓如草芥。這樣的官員和權貴的作為不僅為人所不齒,也大大違逆上帝的旨意和天理,他們只是「空空的佩劍」,絕對不是上帝的僕人。百夫長不是猶太人,也未告白成為耶和華的信徒,但他確信有一位天地的主宰掌管一切,也相信耶穌是一位有「能力」和「權柄」的人。這位外邦人軍官的行為值得敬佩,他的信心也實在很特別。所以,當耶穌聽到來人傳話提及「權柄」的事時感覺「很驚訝」,隨後轉過身來對跟隨祂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我也沒有遇見過。」(路加福音7章9節)

耶穌的稱讚之詞指出了一個事實:外邦人的信仰有時比起相信耶和華上帝的以色列人更大,這樣的情形在基督宗教裡也可以發現。在觀察許多非基督徒的宗教信仰和行為時,很容易可以發現他們在拜拜與向神明祈禱時所表現的虔誠,可能超過相信真神的基督徒!

■真實的信徒

從這些觀察中,我們必須反省的是自己的信心和敬虔是否真實,或者只是形式上的。耶穌在論及「律法」時,曾經對門徒和跟隨者這樣說:「……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絕不能進天國。」(馬太福音5章20節)法利賽人不是一般人口中所說的「壞人」,他們當中不乏真實的敬虔人。這些人行為上嚴守律法規範,按規矩行事,過所謂「聖潔」的生活;文士則是聖經學者,專門研究聖經道理的學者,理論上應是信仰紮實且有深度的信徒,但其中有不少缺乏內心之敬虔者。耶穌指出跟隨祂的門徒和信徒若不超越這些人形式上的「義」,只是外表做做樣子,心裡無真正敬虔之心,則最好也不過和這些形式主義者一樣而已,是進不了天國的,因為進天國的條件是「心裡」真誠相信、「嘴裡」勇敢承認的。

百夫長外表上雖未告白耶和華的信仰,心裡卻相信祂是「主」;他雖然也未公開告白成為基督耶穌的信徒,但心裡確信耶穌有上帝的「能力」和「權柄」,所以形式上他不是「信徒」,心靈上卻是真實的信徒。他的「信」不但使他獲得耶穌的讚美,他的僕人也因為他的「虔信」而得到醫治。這一位羅馬軍人的信心與行為的確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他是一位基督徒的信仰典範,即使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外邦人」。

X  X  X

基督徒很容易用「外邦人」一詞暗示非基督徒的信仰錯誤,藉此強調自己所信為真並因此感到驕傲,卻常常漠視被指責的這些「外邦人」或「異教徒」或「迷信者」的敬虔態度,常常是基督徒所忽略或不重視的。敬虔雖然不是信仰內容的本質,卻是信仰表達的重要記號。一個信徒若缺乏敬虔的態度,則要怎樣證明其信仰的認真確實是一大問題。信仰若不認真,有何用處?對於一位按時做禮拜、參加聚會、依照教規做事,暗地裡卻幹盡違犯上帝旨意、傷天害理惡事的人,我們不免要問:他的信仰是真的嗎?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58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