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62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宗教改革運動500年
稱義與成義的對話
作者 / 鄭仰恩

1999年10月31日,羅馬天主教會和世界信義宗聯會(LWF)制定《稱義/成義的聯合聲明》,表達兩教會對「稱義/成義」教義的理解和共識。

2006年7月23日,世界衛理宗協會(WMC)發表聲明支持,三教會並簽署共同接納的聯合聲明,可說是當代合一運動史的重要里程碑。2017年是宗教改革運動500週年,面對稱義/成義的歷史爭議,我們改革宗要如何回應?事實上,若回到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年)前夕的歷史情境,我們會發現改革宗神學家對新舊教對話的重要貢獻。

當時,推動對話的關鍵人物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因為德法戰爭及土耳其可能入侵的消息讓他積極尋求合一。因此,在1540~1541年間,天主教神學家艾克和路德派的墨蘭頓逐漸對話並建立共識。同時,科隆天主教神學家葛羅培(Johann Gropper)和新教神學家布塞珥(Martin Bucer)也針對「稱義/成義」的主題進行對話。

葛羅培區分「基督的義」和「上帝的義」,主張前者是在基督徒受洗禮和悔罪時賜下的恩典,後者則是基督徒在信仰旅程終點面對上帝時接受的審斷標準。他相信,藉助基督的義及基督徒與上帝的恩典合作所形塑的「內在的義」,他們將可面對上帝的義在終末時的審判。相對的,馬丁路德藉助羅馬書1章17節的詮釋,主張基督的義和上帝的義是重合的,且上帝將基督的義「歸與」罪人,罪人則僅能憑信心領受。

值得注意的是,葛羅培的論述在中世紀的「成義」和路德的「稱義」之間開啟新途徑,也就是所謂的「雙重的義」的教義。當時,布塞珥接受葛羅培的觀點,且兩人共同草擬所謂的「雷根斯堡條例」。更令人振奮的是,教宗指定「鴿派」的義大利樞機主教康塔里尼(Gasparo Contarini)出席1541年的雷根斯堡會議。早先,康塔里尼就主張對話並尋求和解,但另一位「鷹派」的樞機主教加拉法(Carafa)卻認為和解時機已過,不必強求。結果,「雙重的義」在會議中取得共識且得到墨蘭頓、布塞珥、康塔里尼等人的認同,但卻被馬丁路德和加拉法所拒絕,新舊教復和之路終於破滅。不久,康塔里尼於1542年過世,加拉法的不妥協政策終於佔上風,成為主流。很不幸的,「雙重的義」在天特會議裡被明確地拒絕了。

400年後,在普世合一運動裡,1952年在瑞典通過的「倫德原則」(Lund Principle)強調:「除了那些因為信念的差異而催迫我們採取不同行動的議題之外,我們應該在其他議題上採取合一的行動」。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合一運動精神!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44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37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