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43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畫中有道】苦難中的信心
《約伯被妻子嘲笑》
作者 / 李柏生
《約伯被妻子嘲笑》,喬治‧德‧拉‧圖爾,1620~1650年。

16世紀時,梵蒂岡為了抗衡宗教改革的浪潮,舉行了天特會議(The Council of Trent)研擬因應之道。這次會議前後共召開25次,用了近18年時間(1545~1563年)進行,對神學議題造成何等巨大而全面的影響可想而知。不僅如此,天特會議對藝術史而言也是重要的事件,因為會議中決議藝術應當直接、充滿感情地表達宗教主題。於是,在天主教會的鼓勵下,從義大利發源、擴展到歐洲各地,開啟了一個藝術呈現強烈情感衝擊的時代:巴洛克(Baroque)。

巴洛克的藝術風格,表現誇張的情感和清晰可辨的細節,在雕塑、繪畫、建築、文學、舞蹈和音樂等各領域,營造了戲劇化、緊張、繁瑣及恢宏的效果。也因此,生於今日法國洛林地區的麵包師傅之子喬治‧德‧拉‧圖爾(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年),畫作之樸實便顯得與當代主流格格不入。相對之下,他的風格更接近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1~1610年)的巴洛克自然主義。除了樸素,拉‧圖爾也擅長藉由燭光產生明暗對比,進而營造氣氛,他的畫作《約伯被妻子嘲笑》(Job raillé par sa femme)充分呈現了這些特徵。

■對比張力

這幅作品現收藏於法國埃皮納勒的古今藝術博物館(Musée départemental d’Art ancien et contemporain),以聖經約伯記2章的記載為主題。約伯遭遇喪子、破產,雖然一息尚存,卻再遭到擊打,全身長滿了毒瘡,在爐灰中以瓦片刮身。結合之前家破人亡的記述,我們知道,約伯的苦情實非常人可以承受,其哀戚教人不忍直視。

然而,正因為到了這個田地,約伯仍堅持敬拜神(約伯記1章20~22節)、不怨天尤人,也就更令人費解。他沒有得到枕邊人的同理、安慰與支持,反而招致落井下石:「你仍然持守你的純正嗎?你棄掉神,死了吧!」(2章9節)拉‧圖爾便是描繪這極具衝突性的一幕。

畫作中,約伯的妻子手持蠟燭,向她苦不堪言的丈夫比劃著,約伯身形憔悴,身上只餘寸縷蔽體,雙手交握,仰著臉看著髮妻。畫家筆下的約伯,皮膚鬆垮、布滿皺紋,面容大半隱沒在陰影中,顯得極其老邁而疲倦,微張的嘴唇似乎欲言又止,眼神流露的無奈,盡在不言中。約伯之妻則衣著整齊、妝飾雍容,從上而下俯視著約伯,衣服、位置及肢體語言等強烈的對比,突顯了氣氛的緊張對立。拉‧圖爾的構圖沉穩,並無太多動態的表現,卻如實表現出立場、思想針鋒相對的張力。

■苦難益處

我們細究聖經記載便知,面對妻子不帶同情、毫不同心的質問,約伯的回應與肉體的軟弱截然不同,他堅定有力地說:「妳說話像愚頑的婦人一樣。噯!難道我們從神手裡得福,不也受禍嗎?」聖經對約伯這段的註腳,應叫遭逢苦難即怨天尤人的人感到詫異與羞愧:「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並不以口犯罪。」(2章10節)

約伯記是聖經中少見的辯論實錄,約伯與3個朋友之間關於苦難、罪惡的多方激辯,後來以利戶加入戰局,乃至於末了全能者在旋風中戲劇性地表述了祂的創造大工,令約伯啞然以對(40章4節)。整卷書可以看到數種犀利的立論交鋒,每個人各執一詞且互不相讓,末尾卻突來一堂上帝的自然課,以恢弘的穹蒼史詩結束,讓人目不暇給。但也因當中論點分歧對立,致使不少人略過3章至41章的記載,而我們對約伯記的了解,也往往僅止於幾節金句。

但即使對約伯記再陌生的人也會承認,約伯記的主題之一是苦難。約伯的遭遇,揭露了試探者的惡意:「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1章9節)撒但暗示約伯獨善其身、事不干己,所以不為周遭他人患難所動(2章4節)。約伯所嚐的苦味、所喝的譏誚,更是讓他這個處在苦境中的人情何以堪(30章);就此而言,他的妻子只是拉開帷幕而已。

然而,我們還是要問,約伯是因受苦而偉大嗎?人類歷史上,正面看待苦難的觀點並不少見,典型有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台灣人也說「吃苦當吃補」,又如各式各樣的修行制度,教會史也發展出苦修主義(Christian monasticism),這些均認為苦難有正面的價值、積極的意義。然而,約伯的妻子也提醒我們,受苦不見得使人成長、體悟,約伯所受的苦,如喪子、失財,他的妻子也一同經歷,但反應卻是截然不同。如此看來,人處在苦境,有時衍生的是怨懟與不平。

再者,視苦難為正面,固然可以鼓舞人、激勵人,聖經也提及苦難有其益處(詩篇119篇67、71節),但人之所以稱義、成聖,卻不是因為這些非比尋常的經歷,乃是允許這些經歷臨到我們生命的萬軍之主。美國基督徒作家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講過一個故事,她看見蘇格蘭的牧羊人,會抓起綿羊丟進充滿殺蟲劑的盆子,好避免綿羊被蟲子咬傷、死亡。當綿羊被抓起丟進盆子,大概只會哀嚎、瘋狂掙扎,覺得牧羊人要淹死牠了。但牧羊人愛綿羊,他無法解釋給綿羊聽,只能依然這樣對待牠,而終究綿羊會得著益處。

■見證恩典

誠然,約伯的經歷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拉‧圖爾的畫作只標記了序曲,我們不能錯過他與朋友之間的辯論。他的朋友都試著為發生在約伯身上慘絕人寰的悲劇找出原因,提出了諸多看似合理的建議,然而這些診斷都無法給予約伯安慰與醫治(13章4節),反而突顯了人們往往以表面的得失禍福,推斷是非功過,對苦難的理解過於片面。

至今,我們仍然可以在基督教的若干論述中找到此盲點,認為基督徒若遭遇困頓,必然是信心不足,或是做了什麼不敬虔的勾當;相反地,若是家庭美滿、功成名就,就是信徒敬虔的明證。

那藉著聖經啟示自己的神,確實不會偏離公平、公義,然而神彰顯公義的時間表卻與我們期待的「現世報」的觀念有別。若聖潔公義的神不寬容、不恆久忍耐,莫說罪大惡極者要當場立斃,亞當犯罪時何以存活?我們這些在罪孽裡生的亞當後裔又如何逃脫?(詩篇51篇5節)

另一方面,神所賜的福氣,有什麼比主自己更豐富?亞伯拉罕、約伯確實富甲一方,約瑟、大衛確實居高臨下,但他們成為美好見證,是因為他們的信、忍耐、純全,而非他們在世時所得的權力與財富。否則,即使有拿八家產之富、所羅門國勢之盛,也不過徒留一聲唏噓。基督徒當以聖經的見證為基礎曉得主悅納為何,而非隨著世界的標準定義成敗得失。

■曾風聞,今親睹

清楚自己不是因犯罪而致災遭難的約伯,極力向至高者辯白(31章36節),與朋友的爭辯導致約伯一度有得罪神、忘卻神全能掌權的危機(40章8節)。然而,那在旋風中說話的神,並沒有解釋約伯的苦難,乃是藉由一連串詰問,顯出自己的永恆、全能、全智(38~41章)。

神沒有正面回應約伯的問題,沒有安慰他,亦沒有揭發惡者的計謀,祂向約伯顯現、啟示祂自己,使完全正直、敬畏神、遠離惡事的人,降卑俯伏,承認曾經風聞,如今親眼見主(約伯記42章5~6節)。約伯的一場苦難,煉淨他自義的渣滓,換來親眼目睹神的權能、全心的信靠與臣服。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 第3482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