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88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基督徒論動物神學4
試從聖經、神學與文化角度反思
作者 / 王文基

【編按】回應當代生態環境議題,本文擷取聖經觀點,反思既有人本中心主義,促發基督徒思辨動物神學之可能。內容精實豐厚,本專欄特別分5期連載,與讀者分享。

■終末論與動物

一般人思考主與受造物的關係時,無可避免的會遇上「時間與歷史」這個元素,因此大多數人對基督教的印象就變成:上帝創造萬物後,讓受造物存在一段長時間,然後耶穌基督拯救了人類,最後到了世界末日,基督徒上天堂,非基督徒就下地獄,至於其他萬物全部毀滅,天堂只剩下一堆白雲及聖徒漂浮著面對上帝。這樣說來,天堂生活真是無聊透頂啊!難怪有些未信者故意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我無法三言兩語說明上述觀點值得商榷之處,但這樣的信念實在與聖經論說的基督信仰有差別,以下先把問題簡化,並討論「動物有未來的時間與歷史嗎?」

自從基督信仰與生態向度連結後,我們對所有受造之物在時間與歷史的元素下便有更整全的觀點,以動物神學而言,動物的生命不再被有限的時間與歷史的終結所框限,因為從「上帝國」的眼光看來,動物乃是在終末更新的歷史與時間之中有分的。先知論到彌賽亞的國度盼望時提到:「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少壯獅子與牛犢並肥畜同群;小孩子要牽引他們。牛必與熊同食;牛犢必與小熊同臥;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以賽亞書11章6~7節)這猶如一幅終末式和平國度的圖畫,涵蓋了動物在其中,帶來了上帝國乃是生命活力之地之意象。這樣的終末取向,也帶給我們思索動物未來的盼望。

保羅曾說:「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因為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挾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不但如此,就是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馬書8章19~23節)因此,基督信仰所盼望的那更新的天地,即彌賽亞國度絕對不是空無一物,乃是萬物被聖靈更新後的生命國度,有眾聖徒同在,由基督掌權之處。

■身體與動物

基督徒對受造生命的認識與尊重,源自於上帝的創造,而上帝所創造的生命,不論人或動物皆具備身體性(bodily),我們正是透過動物的身體作為對牠們的認識,這也是受到當代心理學中「具身認知」(embodiment)的概念影響所致。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我們不可能抽象理解動物的存在,牠們活生生的在身邊,只是我們並不常注意。大量都市化的建築與人為空間規劃,幾乎斷絕了人與動物界的基本連接,以人為中心的空間觀念驅使動物的存在空間邊緣化,這種身體與空間的隔離,帶來不少生態性的危機與弊端。若從動物神學的角度而言,可以有兩方面的反思:

第一,動物成為被忽略的身體。現代社會的思想與行為,基本上是具有某種「以人類為中心」的意識型態,整個社會空間的設計都是顧慮到人的需要,在生存競爭的大前提下,人類曾貪婪地試圖壟斷空間的使用權,用強烈的占有慾加上利益化的思維,將土地原貌全然改頭換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大都市,而身處其中的人便成了「都市人」。換個角度來說,都市只為了人類的身體而服務,在如此處境下,都市中並沒有太多動物的身體存在空間,就算有,也只能是「寵物」。動物成了一種被忽略的身體存在,而基督信仰中強調新天地國度的萬物共存,使動物再次成為被關注的身體。

第二,動物成為被傷害的身體。前面提到因生存空間競爭,造成對動物身體性的忽略,再進一步的威脅便是使動物成為被人類所傷害的身體。海洋中過度的捕撈、各式各樣的狩獵動物、非法私營的地下屠宰場的畫面,那些動物流的血成為人性貪婪與罪惡的記號,完全背離了基督信仰中救贖與赦罪的意義。在資本主義掛帥下只剩經濟的利益考量,失去了作為生命倫理的省思層面,濫殺動物不只是生態的危機,更是人性的危機!基督信仰作為一種拯救生命的詮釋與行動,我們難道不應在如此的文化氛圍下,對動物的生命有更多信仰省思嗎?

■ 美學與動物

基督徒對動物神學的反思,也可以從「美學」(Aesthetics)的角度切入,簡單的來說,就是三個主要的問題:1.動物之美本源上來自哪裡?2.動物之美被賦予的過程是怎樣的?3.我們如何對動物審美?當然,基督徒對美學的理解與詮釋,必然有其形而上基礎及信仰真理的角度,不必然是中立的觀點,而且客觀與主觀的因素皆在其中,因為基督信仰不是純客觀知識的追尋,也同樣有主觀經驗的體會;基督徒詮釋美學時會以三一上帝(The Triune God)及其創造工作(The Work of Creation)作為前提。

首先,萬有的本源是來自三一上帝,換言之,動物存在意義本質上便是美的,用哲學的理解看這種本體論式(或形而上)之美,就是指向比動物更具有優先及高層次的存在本體,基督徒會認為是三一上帝本身。因此,我們所信仰的三一上帝可說是美的本源,祂自己在位格區分的群體合一關係中(聖父─聖子─聖靈)顯出其美之本質與所是。只有上帝是具有美之本質的上帝,才能使萬有存在中的動物同樣具備源自上帝之美。

其次,要回答動物之美被賦予的過程是怎樣的?從基督信仰的角度,我們理解上帝的創造是賦予動物之美的主要過程,但是我們不會停留在某種歷史過去式的意涵。因為動物之美乃恆常在,所以我們也需要注重上帝維護萬物存在的工作,使每個受造物長久保持其受造的特質及其美的本質。因此,三一上帝的創造與維護,成為受造物(包括動物)具備美感的主要過程,這個過程綿延不斷,邁向終末的更新為高峰。

最後,我們是如何對動物之美作出審美的行為呢?雖然都市人與動物相處的經驗不算多,但是我們仍舊看見人與動物具有深刻的感情交流,這種體驗正是美感的經驗。假如我們去問養寵物的人,幾乎每個人與動物相處時都是帶著審美的態度來看待的,他們對自家的寵物評價通常十分高。這種對動物的美感經驗也帶著某種社會功能,並且維繫著情感的需要。

■ 消費與動物

當代社會各種層面深受消費主義影響,其影響之廣泛,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宗教學、神學、美學……等領域的學者,皆有提出各項研究與批判。若我們從消費文化角度來思考動物,也許可以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去探索的。

首先,可從強調倫理性消費的角度看待動物。隨著我們進入21世紀這個強調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的時代,倫理性消費(ethical consumption)的被強調,引起大眾注重社會與環境的因素是否能建構一個永續的社會。各種工商業背後關於動物在生產過程中對土地及環境造成的負面因素被注視,加上強調動物權利的推波助瀾,各種動物在人類生產與消費過程中有否被正確對待,便成了當代倫理判準的關鍵。動物權倡議者主張,人類切勿因過度追求經濟利益而犧牲動物的生存權利,應更多追求與動物在地球中的共存關係,這其實很合乎基督信仰精神。

其次,可從後現代符號式消費的角度看動物。後現代社會賦予「消費」本身具備某種符號意義,舉例來說: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的吉祥物熊讚、韓國公司LINE Friends的熊大、日本漫畫的拉拉熊、日本九州熊本縣吉祥物「酷MA萌」……等,皆以動物來塑造一種符號意義及消費行為。商業以動物形象帶給人療癒系的符號意義,加上周邊商品的生產與消費,成了後現代社會的奇妙特徵。(待續)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3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