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39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說再見的時候
作者 / 冬鴉

那一天,結束了一天的行程回到家後,接到高中同學的來電,電話那端傳來同學沒頭沒尾的要求:「去看電視新聞。」

平日不太看電視的我向父母借了遙控器,將頻道轉到新聞台,然後我才明白,何以向來意氣風發、自信滿盈的同學,聲音聽起來卻那麼有氣無力、如此虛無飄渺……新聞正報導一場發生於午間的工安意外,巨大的爆炸引起當地一陣騷動。畫面上是正在採訪目擊者的記者,下方的跑馬燈字幕顯示著罹難者的姓名,其中一個是我們熟悉的一位高中同學的名字……那一年我們25歲,若干年後我們不斷變老,而同學的年紀,則永遠停留在那一年了。

■失約

在那個白天一起工作、晚上一起讀書的日子裡,我跟他的情誼並不算最好,但也稱得上有一定交情。同學憨直、不善言詞的特質讓我印象深刻,相處的點點滴滴,雖不見得一直都愉快、開心的,但總是一起走過年少輕狂的歲月。

及至畢業、服役後,我們仍然在同一家公司服務。猶記得最後一次互動,同學向我告別,說要調至其他廠區,那個單位雖然離家遠些,也需輪班,但報酬相對而言是優渥的,對他的家境有相當幫助,於是我們相約有空再敘。

如今回想,我們都失約了;人生沒有如果,我只能無言以對。看了新聞報導後,漫無目的地出門閒晃、胡思亂想,情緒稍微平撫後,不斷在網路上找著相關消息,熟悉的文字顯得陌生,混亂得難以組織成具體的資訊,腦子好像調不到正確頻率的收音機,充滿了雜訊……我們都知道生命的無常,只是真正接觸到時,那無常卻現實、嚴肅、沉痛得讓我們無法言語。

■送別

公祭那天,在殯儀館見著了同學的母親,是一位比想像中更年長的婦人。面對那張布滿皺紋的臉龐,分不清哪些是歲月的痕跡、哪些是兒子驟逝的傷痛,我們都詞窮了。

看著前來憑弔的人們,記得,那天天色是陰的,我們的心情也是;記得,那天空氣是乾的,我們的眼眶也是……可能我們都不擅將情感表露出來吧?可能我們的哀慟都在那幾天發洩出來了吧?不管如何,我們來了,來送同學最後一程。憨厚的笑容、微胖的身材、略卷的頭髮、略為內向的性格依然清晰,但那已是存在記憶中的畫面而已。

來電通知我的同學知道我的基督信仰,跟我說不用參與公祭,省得拒絕跟著捻香鞠躬的尷尬,人來已經是盡到心意了,「反正沒有什麼瞻仰遺容,」同學苦澀地笑了笑,如果那種嘴角抽動可以稱之為微笑的話,「不方便。」有幫上一點忙的同學一語帶過,對此,我們心照不宣。

■漣漪

歸程中大夥一路無語,我獨自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著窗外不斷變換的景緻,心情雖不復起初的沉重,但思緒卻不停更迭。我想,是因為這場公祭對我而言有很多前所未有的經驗吧?除了是一起同甘共苦過的同學,也是第一次參與年歲相仿者的告別式,是第一次參與傳統宗教信仰的喪禮,也是第一次,沒有瞻仰遺容,以至於這場道別,好像少了些什麼。

這種情境讓我想到湯姆.漢克(Tom Hanks)主演的《浩劫重生》(Cast Away)。劇中主角歷劫歸來,赫然發現他的親友已經幫他辦了喪禮,棺材、墳墓、墓碑一應俱全。在荒島上苦則苦矣、但還活得好端端的主角,訝異著棺木裡面到底放了些什麼?同事回答他,放一些他們覺得可以代表他的東西,或是他喜好的事物,比方說照片之類的。一時之間曾經努力、克難求生的主角愕然以對。這倒不是創新的構想,衣冠塚不就是相同的概念?

想到這一段情節,我又陷入思索。雖然說別人的看法並不是、也不能決定我們的一切,可是我們的行為想法,或多或少呈現在他人眼前,如果有一天,我們辦了一個沒有大體的喪禮,棺槨裡要放什麼來代表亡者?如果我是這喪禮的主角,別人要在我的棺柩裡放什麼作為象徵?

是金錢嗎?因為這人一生汲汲營營的就是金錢,除金錢外沒有事物能讓他掛心;還是流行事物?因為他總是堅持站在潮流的最前端,念茲在茲的盡是如此;抑或全家福的照片?因為他所有勞碌,就是為了在他的心目中無可取代的家庭;還是要放獨照?因為他行事為人,總是自我中心的最佳寫照。的確,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不能決定我們的一切,但我們的舉止、氣質、取捨、思想,會決定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有一天蓋棺,無論喜歡與否,人們總是會下個結論。

同學已然結束了他的路程,但我還沒有,雖然不知道來日多少,但是正如保羅的描述,我們好像一臺戲給世人與天使觀看(哥林多前書4章9節)。我不知明天如何,但此時此刻總還在人生舞台上演著,這個演員也許不是那麼稱職、成熟,不勝枚舉的狀況都在提醒著我只是個軟弱的人,提醒著我對基督恩典的迫切需要。

有一天我會如同學般,結束在世界寄居的旅途,人們到時也會給我個定論,我只能期盼,那不是物質可以決定,若然,那便意味著我一生所求,是可以被物質形容、被物質衡量。

■審判

當然,人的定論不是絕對的,那可能會因為認知而出現偏差,更為要緊的是在創造天地、審判全地的主眼中,我們如何呢?我們已藉著聖經,明確地知道死亡及死後的審判(希伯來書9章27節),今天好像談審判是不太受歡迎的,但我們可以因為不喜歡就得以迴避嗎?審判不就是坐在寶座上、聖潔公義、知道人心一切隱藏意念的神,給我們一生的定論嗎?聖經中論及的審判,不只是對行惡的降罰而已,也有對行義的賞賜,我們不喜歡談審判,或許是因為內心深處比誰都還清楚,我們在審判台前配得的是什麼。

同學逝去對我來說意義重大,我一直提醒自己,如果我是當事人呢?畢竟我與同學有類似的工作歷練,以前在工廠工作,也有可能遭遇工安事件。有這認知之後,我活著的每一天,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得以活著只是我沒遇到出乎意料的事而已。也因此,雖然有時還是會浪費、虛度些時間,但我儘量珍惜主所給的光陰。我知道有些人對我這種態度不以為然,覺得為什麼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不過於我來說,這就是現實,我們得以做這、做那,實是如雅各所言總是「主若願意」(雅各書4章15節)。

■活著

就我來說,論及審判還是比較消極的,更為積極的是與基督同活。對基督徒而言,跟隨基督不僅是走一條路而已,不只是遵行天父的旨意而已,這些都絕對重要,但聖經給我們的見證不只如此。

跟隨基督,還包含生命的更新,是與基督同死,也是與基督同活(羅馬書6章8節、提摩太後書2章11節)。這不只是一個教訓,不只是一個道理,而是神使基督復活的大能,也成就在我們因信基督而稱義的人身上(以弗所書1章19~20節),世人也因此得以認出我們是跟隨基督的人。

我們不是倚靠己力,而是藉著因信基督而得的恩典,藉著神應許給我們屬天的生命,使人見著的不是我們根源於亞當的生命,而是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如保羅的見證:「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祂是愛我,為我捨己。」(加拉太書2章20節)但願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的主,在我們這軟弱卑微者身上,得到當得的榮耀與稱讚。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14207,2020.03.31摘錄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