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1592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如何解釋聖經 決定眼光新舊
作者 / 口述◎黃伯和

身為新眼光讀經運動發起人之一,前台南神學院院長、現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主任黃伯和牧師表示,回顧當年「新眼光」主要反對者的論述,主要是認為:「聖經就是聖經,上帝的話哪有新舊之分。」這種說法也促成神學院學者間有一段很好的思考跟辯論。

黃伯和認為「我們如何讀聖經」,其實就是指「我們如何解釋聖經」,解釋聖經者的身分跟認同,決定了讀經眼光的新舊,基督徒究竟是站在優勢者的角度讀經,或是從被壓迫者的角度來讀聖經,就會為聖經詮釋帶來新舊之分。近20年來,台灣各個角落不斷興起不同議題的社會運動,從邊緣的位置回過頭來挑戰神學教育對聖經解釋的可信性。

黃伯和在12月11日的專講「在台灣處境中讀經:一個本土神學的觀點」中指出,新眼光讀經其實也是「舊眼光」讀經,但是要「舊」回到源頭,用耶穌的眼光以及上帝的眼光來讀經。很多人以為聖經只要讀出字面就好,卻忽略了每個人戴著不同的眼鏡。人類受到不同的文化、身分、關懷的影響,塑造了每個人看待世界的眼鏡,並且也用這樣的眼鏡在讀聖經。

聖經不單單只是一種文學作品,也是一種告白的文件,更是一種經典,信徒被要求要實踐其中的內涵,聖經的作者與讀者在其中接觸與掙扎,讀聖經的態度決定了文獻的意義。基督徒相信啟示從聖經而來,聖經也是生活的準則,因此「讀出什麼東西」這個問題十分重要。

回顧教會史上聖經不是只有一種讀法,宣稱「聖經就是上帝的話」其實是一種迷思,必須問問自己是誰,把眼鏡摘下來看看是什麼顏色,這樣在不同的處境中讀經才有意義,才不會認為自己對聖經的解釋觀點是唯一的,甚至成為其他人的壓迫與傷害。

黃伯和提出「再告白模式」的讀經模式,用以回應「亞洲」與「基督徒」這個雙重身分所帶來的掙扎。他認為,福音作為「好消息」,乃是關聯於文化背景而產生價值,是與人類的身分認同以及文化緊密相關。若沒有了文化、或否定了身分,就無從衡量福音對人的「好」與「壞」。

黃伯和解釋,聖經文本不是一份歷史文件,而是作者的見證與告白,乃是以寫作的時間點與所在地為基礎。現代人閱讀聖經,則是在自己的身分下,進行「信仰再告白」,否則讀經就變成閱讀一篇跟我們沒有關係的故事。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元素:第一是讀經者身分認同的自我察覺,並且必須小心不要將自己的身分認同,用以強壓到他人身上。

第二,因為知道自己是誰,要讓自己所代表的這一群人能從聖經讀到福音。信仰的告白指向上帝與耶穌基督,讀經者在閱讀聖經時也必須開放自己被超越、被改變,這是福音與文化不斷掙扎中產生的新生命,掙扎過後所塑造出來的台灣基督徒,才能透過抉擇與行動,成為這片土地與人民的祝福。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39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