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59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耶穌想說什麼
作者 / 陳南州

馬可福音12章38節~13章2節

很多人在就讀國小、國中階段時讀過《湯姆歷險記》這本膾炙人口的小說,可能也看過根據這本小說改編的卡通或電影。該作品的作者筆名叫馬克‧吐溫(Mark Twain),他擅長以幽默的方式說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的雋永文句。他有句名言這樣說:「聖經困擾我的,不是我讀不懂的,而是我讀得懂的地方。」我們是否也有同感?聖經有些經文,意思看來清楚,然而,看似淺顯易懂的經文意思,在現實生活中卻不合人情常理。我們不禁想問:經文表面的字義是聖經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嗎?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他想說什麼?

「你想說什麼?」這樣的問句,我們可能講過,也聽人說過。為什麼會有這種問句?因為我們或他人認為,所聽到的話有弦外之音,另有含意。同樣地,我們是否想過,在馬可福音12章41~44節的經文中,耶穌到底想說什麼?

現代中文譯本2019年版馬可福音12章41~44節記述,耶穌在聖殿裡,看人怎樣投錢在奉獻箱裡。耶穌看到一個窮寡婦把兩個小銅板投入奉獻箱,於是對他的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個窮寡婦所投進奉獻箱的比其他的人都多。別人是從他們的財富中捐出有餘的;可是她已經很窮,卻把自己全部的生活費用都獻上了。」這段經文的意思看似明顯,很多傳道人都認為耶穌稱讚寡婦的奉獻,並根據這一解釋鼓勵今日信徒要學習這位窮寡婦,憑信心盡力奉獻。可是,「奉獻」是這一段經文的重點嗎?馬可福音的作者敘述這事件,是要說耶穌鼓勵人奉獻所有的生活費嗎?耶穌若這樣教導合情合理嗎?這若是耶穌的教導,我承認我做不到,也不敢這樣教導信徒。我們要怎麼理解這段經文?耶穌想說什麼?

我認為,我們若要理解馬可福音12章41~44節的真正含意,就要把它放在上下文脈絡(12章38節~13章2節)裡來解釋。為什麼我們要把12章41~44節放在12章38節~13章2節的脈絡中來解釋?聖經學者發現,馬可福音的作者常用一種可以稱作「三明治文學結構」的方式來表達他信息的重點(因為馬太、路加福音是以馬可福音為底本寫作,所以馬太、路加福音也有些三明治的文學結構)。什麼是「三明治文學結構」?三明治是兩片土司中間夾有餡料,三明治的文學結構就是在兩個相關的敘事中間,插入另一個敘事。

馬可福音5章21~43節的敘事,就是一個典型的三明治文學結構。21~24節提到耶穌從格拉森人的地區坐船到加利利湖的對岸,在那裡有一位名叫葉魯的會堂主管請耶穌救他12歲的女兒。耶穌就跟葉魯一起去他家。這個敘事還沒結束,25~34節插進來另一個敘事,就是一個罹患血漏病12年的女人,擠入群眾中,又觸摸耶穌的衣服,她的病立即得痊癒。35~43節再回到葉魯的女兒病得醫治的敘事。馬可福音的作者藉著插入一個罹患血漏病的女人得痊癒的敘事,來突顯前後兩段敘事的重點,就是耶穌具有治病的權能。此外,作者藉著前後敘事中12歲的女孩生病,和插入中間之敘事的婦女患血漏病12年,來暗示以色列十二支族的靈性都已經生病。耶穌叫葉魯的女兒「起來」的希臘文單字,其實就是聖經用來描述耶穌復活的用字,這也表明以色列民族的靈性要因耶穌重生。

回到窮寡婦奉獻的經文。馬可福音12章38~40節記載耶穌教導門徒:「要提防經學教師;他們喜歡穿著長袍招搖過市,喜歡人家在公共場所向他們致敬問安,又喜歡會堂裡的特別座位和宴會上的首座。他們吞沒了寡婦的家產,然後表演長篇的禱告。他們一定會受到更嚴厲的懲罰!」13章1~2節說什麼?聖殿的「每一塊石頭都要被拆下來」,就是聖殿要被拆毀。這兩處經文的敘事是相關的,就是耶穌對猶太宗教的批判。耶穌批判經學教師看重宗教的外表,把信仰變成形式;耶穌批判聖殿剩下宏偉的外觀,卻缺乏真實的敬拜;聖殿的崇拜與奉獻禮儀若形式化,聖殿的結局就是被拆毀。耶穌也以宗教領袖言行不一、欺壓窮寡婦的家產作為例子,來突顯猶太宗教只剩下外表、形式的事實。

很顯然,12章41~44節窮寡婦奉獻的敘事是「三明治的餡」,是作者放在兩個關於耶穌批判猶太宗教看重外表、形式及忽略內在心靈之敘事中間的敘事。所以,根據三明治文學結構,馬可福音的作者有關窮寡婦奉獻的敘事,重點不在奉獻的態度,而是要突顯前後兩個敘事的中心思想,就是耶穌批判猶太教經學教師的教導和聖殿禮儀都缺乏實質的內涵,只剩下外表與形式。

窮寡婦的奉獻跟猶太教重視外表、形式的經學教師和聖殿奉獻禮儀有什麼關連?耶穌怎麼會知道窮寡婦奉獻兩個銅錢?原來這跟耶穌時代聖殿奉獻箱的設計有關。當時的奉獻箱,材質是金屬,形狀彎曲,當錢幣投入這種奉獻箱時,會因為撞擊箱壁而發出不同的響聲。這種設計的重點是讓人可以從錢幣碰撞奉獻箱的聲響,知道奉獻的人投入什麼錢幣、多少錢幣。若有人投入許多錢幣,就會發出較長、較大的連續聲音,引起人們的注意。這種奉獻箱的設計其實是利用渴望被注目、稱讚的人性弱點,來取得較多的奉獻。這種重視外表的聖殿奉獻儀式,耶穌並不贊同。

耶穌在敘述窮寡婦的奉獻之前,特別提及經學教師侵占寡婦的產業。經學教師如何侵占或剝削寡婦,馬可福音這一段經文沒有說明。不過,我們可以從耶穌時代的猶太教來探討。簡要地說,猶太教是遵從律法和先知教導的宗教。耶穌時代的猶太人,除了到會堂去參加集會、祈禱、聽經學教師講解聖經,也到聖殿獻祭敬拜上帝。根據申命記14章28~29節,以色列人的什一奉獻有一部分要供養因為從事祭司職、進入迦南地時沒有分得產業的利未人,也要拿來幫助孤兒寡婦。孤兒寡婦可以按照需要,從聖殿或會堂領取糧食。

耶穌說經學教師侵占寡婦的家產,有可能是指寡婦應該從宗教體制得到的糧食,被經學教師私吞了,也有可能是指經學教師的教導灌輸一種錯誤的教條,讓敬虔的寡婦對奉獻的意義產生誤解,以為即使已經窮得無法養生,還是必須按聖殿規矩奉獻。由此可見,馬可福音這段插入之敘事的重點不是奉獻的態度,而是要突顯耶穌對猶太教經學教師和聖殿祭司讓信仰成為形式和外表的宗教體制的批判。窮寡婦是經學教師的錯誤教導和聖殿中心的形式宗教的受害者,她實際上是要從聖殿所得的奉獻獲得救濟的人,卻被教導、鼓勵要奉獻她的所有。馬可福音作者筆下的耶穌想說的,是不是迫使窮寡婦奉獻她全部生活費用的宗教、欺壓弱勢者的宗教,是吃人的宗教?看重外表、缺乏人性的教導和宗教儀式都要被廢除?

█耶穌真正批判的是……

我們從耶穌在世的日子,特別是他在世最後一週,進入耶路撒冷之後的一些言行,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對只重視外表和形式的猶太宗教的批判。耶穌批判經學教師之虛偽和以聖殿獻祭為中心的宗教體制。福音書經常提到耶穌批判經學教師的教導,甚至指責他們是偽善的人。猶太宗教的領袖誤解什一奉獻,講求形式,卻不重視律法中公義、憐憫的精神和價值。耶穌也批判聖殿的儀禮,指責祭司和經學教師讓聖殿成為賊窩,而不是祈禱的場所。耶穌甚至預言聖殿被毀,因為獻祭若成為形式,聖殿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簡要地說,耶穌抨擊猶太教的領袖把關於生命的信仰變成束縛人心的教條和形式的宗教禮儀。馬可福音的作者要告訴讀者,耶穌想說的是:信仰是人跟上帝的關係,不是教條;教導和敬拜不能形式化;宗教不能欺壓弱勢者。

耶穌一生批判已經僵化、看重外表、缺乏人性、淪為人們重擔的猶太教,也關懷弱勢者的處境。耶穌挑戰束縛人心、徒具形式的宗教教導和禮儀。窮寡婦奉獻她全部生活費用的敘事,顯明耶穌對窮寡婦處境的同情,也表示他對變成形式化的猶太宗教──錯誤的教導和獻祭的批判。

耶穌指責的不只是虛偽、僵化、形式化的猶太教。凡是只看重禮拜形式卻忽略內在心靈的宗教,都是他批判的對象。耶穌不只指責猶太教的經學教師,凡利用人的敬虔、占人的便宜、欺壓弱勢者的宗教,都是他批判的對象。

我們禮拜日到教會參加主日禮拜,是要親近上帝,領受上帝的話語,而不是想讓人看見並知道我們是「有作禮拜」的基督徒。禮拜儀式是要讓我們可以平順地參與並享受有秩序的敬拜,而不是束縛和形式,更不是表演。我們奉獻,是因為我們要向上帝感恩,也樂意分擔教會人事和事工所需的經費,而不是出於勉強。

若是我們探索經文的文學、歷史背景,又從我們的處境和經文對話,就更能明白經文的深層意義和教導。馬可福音筆下的耶穌想說什麼?宗教信仰和禮儀不能淪為形式、看重外表!宗教教導不能欺壓弱勢者!宗教人不能利用人的虔誠,占人們的便宜!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42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