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52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大師的永恆揮灑
紀錄片《是誰得手林布蘭?》
作者 / 李粕

若問一位荷蘭人史上最偉大的畫家是誰,很可能他會給林布蘭(Rembrandt,1606~1669年)這個名字。林布蘭所處的時代,無論就科學、藝術或商貿成就而言,均屬荷蘭的巔峰時期,因此被稱為「黃金時代」。而林布蘭不僅當時是藝壇的風雲人物,在後世人眼中,更成為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他對光影的掌握、對真實的詮釋及戲劇元素的運用,至今仍具有代表性,為人津津樂道。他一系列隨著年歲增加而衰老的自畫像,更是體現他對真實的忠誠。

不可諱言,林布蘭的作品在藝壇上價值連城,導演歐克‧荷根蒂克(Oeke Hoogendijk,1961年~)拍攝的紀錄片《是誰得手林布蘭?》(My Rembrandt)即以四幅林布蘭的作品為主題,揭露這些畫作在今日如何吸引無數人競逐,甚至引爆諸多爭議。影片敘述林布蘭四幅作品的去向,四條敘事線交錯登場,彼此並無關聯,其中人物也未有交集,但他們皆收藏了林布蘭的作品,雖然動機不盡相同,但各自有精采的故事。事實上,荷根蒂克能說服這些頂級收藏家讓劇組拍攝作品,本身即是一項難得的成就。畢竟這些家財萬貫的收藏家非必要不會輕易展示珍藏,於他們而言,財富曝光不過是增添虛名,卻有可能招來雅賊光顧的風險。

█公爵的珍藏自賞

已傳承十代的蘇格蘭巴克盧公爵(Duke of Buccleuch,1954年~)就吃過珍藏失竊的苦頭。他擁有面積遼闊的領地與防守嚴密的莊園,但所收藏的《閱讀的老婦人》(Old Woman Reading)仍險些遭梁上君子掠奪。這嚇得他一度將作品高懸於大廳,若有人想取得,除非找把夠高的梯子,否則恐怕只能借雙翅膀才能遂行所願。但如此一來,公爵付出的代價就是連自己也只能遠觀而不得褻玩焉。

巴克盧公爵形容林布蘭的作品時,言詞生動且富深刻情感。他認為《閱讀的老婦人》動人之處,在於老婦人彷彿未曾注意到身旁的畫家,靜謐而自然地閱讀眼前的書籍。那份專注,令畫作雖是靜態,卻也栩栩如生。

為了更加親近老婦人,巴克盧公爵找了一間密室,清空原本擺放在裡面的收藏品,使密室成為專屬《閱讀的老婦人》的空間。此後,當他想親近老婦人,就能愜意地坐在老婦人前,靜靜地陪伴她閱讀。林布蘭的這幅畫作之於巴克盧公爵,誠然是珍而重之、恨不得朝夕相伴的寶物。

█富賈的大方分享

相對於巴克盧公爵,美國身兼億萬富翁、投資者、慈善家和藝術收藏家等多重身分的托馬斯‧卡普蘭(Thomas Kaplan,1962年~),對林布蘭的作品有不同的想法。

卡普蘭對藝術的熱情,驅使他收藏了林布蘭及他的學生共13幅作品和兩幅素描,而其他荷蘭藝術作品亦有250幅的規模。數量豐厚的典藏,使得卡普蘭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林布蘭與荷蘭藝術作品私人收藏家。

迥異於巴克盧公爵獨自在豪邸一隅獨享,自2014年起,卡普蘭多次舉辦林布蘭的展覽,讓林布蘭的畫作周遊列國,在世界各洲展示其精湛的藝術。雖然卡普蘭處理林布蘭作品的方式與巴克盧公爵有別,但相同的是深厚的情感,他坦言自己曾經情不自禁吻上畫作《白帽女人》(A Woman in a White Cap)。林布蘭之於卡普蘭,是傾盡一切也要擁有的標的。

█兩國的歸屬紛爭

當法國男爵艾瑞克‧羅斯柴爾德(Eric de Rothschild,1940年~)決定出售家族擁有的林布蘭作品時,一定沒有預期到後續竟然衍生國際風波。

《馬丁‧蘇爾曼斯肖像》(Portrait of Marten Soolmans)和《奧普金‧科普彼特肖像》(Portrait of Oopjen Coppit)兩幅作品,是他們結婚之際委託繪製,而後成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財產,放在羅斯柴爾德男爵的寢室,伴隨他入睡。由於遺產稅等相關法律,他和家族成員取得共識出售了這兩幅畫作,並於2015年以1.6億歐元的天價成交,創下林布蘭作品最高紀錄。

爭端始於交易之後。畫作的新主人分別是法國羅浮宮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他們各出資50%收購這兩幅畫作,原本雙方的共識是,既然兩幅畫作人物是夫妻,自然不應拆散夫妻倆。那麼這對夫妻新居落腳何處?羅浮宮秉持前主人羅斯柴爾德男爵的想法,挾自身的國家實力,堅持這對夫妻應定居法蘭西;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則認為這對夫妻既然出自荷蘭畫家之手,理當回到祖國、榮歸故里。

雙方各持己見,一度僵持不下,畢竟皆已付出巨額買價,也編列巨額預算收藏,為人作嫁的事想都別想。最後,雙方決議輪流展示,總算平息爭端。林布蘭之於兩國博物館,不僅是珍寶,亦如古時和氏璧引發國際矛盾。

荷蘭的奧特羅夫婦(Eijk and RoseMarie De Mol van Otterloo)被認為是17世紀荷蘭古典繪畫最重要的收藏家,他們拜訪了荷蘭藝術交易商楊‧席克斯十一世(Jan Six XI,1978年~),這位年輕人的來頭可不小,其同名祖先楊‧席克斯(Jan Six,1618~1700年)是17世紀荷蘭舉足輕重的人物,與林布蘭私交甚篤,亦為肖像畫《楊‧席克斯肖像》(Portrait of Jan Six)的主人公。

時隔400餘年,年輕的席克斯也非泛泛之輩,他成功地鑑別林布蘭作品《年輕的紳士》(Portrait of A Young Gentleman)真跡,並在2018年於佳士得(Christie’s)的拍賣會上以相對低價的10餘萬歐元購入,一時聲名大噪,更為這幅畫著書立說。年輕藝術交易商的敏銳慧眼,更讓他找到一幅林布蘭早期的畫作《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Suffer Little Children to Come Unto Me),林布蘭和母親亦出現在畫中。

奧特羅夫婦找上席克斯,為的就是這幅畫作。對席克斯而言,藝術交易令人醉心之處不在於藝術,而在於交易,那是評斷藝術交易商的唯一標準。這樣的價值觀讓他和荷蘭藝術史學家恩斯特‧馮‧德‧韋特林(Ernst van de Wetering,1938~2021年)分道揚鑣。兩人原先是志同道合的合夥人,卻因席克斯涉入的交易爭議,間接衝擊恩斯特的聲譽,至終兩人形同陌路。林布蘭之於席克斯,是自己展現自己專業、功成名就的途徑。

█更偉大的大師創作

在《是誰得手林布蘭?》中,人物殊異的敘事彼此穿插、跳躍,觀者需要一些整合能力來串聯故事。影片中的收藏家看似皆高度重視林布蘭的作品,只是深究各自的動機及衍生的行為,卻有很多差異。無論如何,林布蘭真實而深刻的作品使人醉心不已,因此耗費巨資在所不惜。

然而,若我們為人的工作感到心折,那麼較之林布蘭畫作更細膩真實的作品,是否會使我們越發敬畏呢?若林布蘭逼近真實的畫作已堪稱大師,那麼創造真實的創作者是否更令我們讚嘆不已呢?當然,僅訴諸於作品,尚不能完全呈現創作者的心意、想法,僅能揣摩、推測而已。在聖經啟示的真理中,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全能者,不斷地說話以介紹自己,而不是讓觀賞者任意解讀、揣度,更將祂的榮美、德行分享給祂所造的人,使人有著祂的形像。

創造論不僅成為人我之際的倫理基礎,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年)《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更表明,創造論也是我們認識上帝榮美、認識自己敗壞的根據,當中的張力叫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作品已然不復原本的模樣,但上帝這遠超越林布蘭此類創作者,仍然持續在無能為力的罪人身上顯明修復、更新的工作,直至祂純全、良善的旨意成就。

※資料來源:
《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mbrand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Kapl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ke_of_Buccleuc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uke_of_Buccleuch_collec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Éric_de_Rothschil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n_Si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an_Six_(art_deal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rait_of_Jan_Six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rait_of_a_Young_Gentlem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ffer_little_children_to_come_unto_m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eke_Hoogendij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rnst_van_de_Weter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ndant_portraits_of_Maerten_Soolmans_and_Oopjen_Coppit
https://www.tatler.com/article/rembrandt-portrait-duke-of-buccleuch-an-old-woman-reading-drumlanrig-castle
https://www.artnews.com/art-collectors/top-200-profiles/rose-marie-and-eijk-van-otterloo/
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rembrandt-portraits-rothschild-france-278667
https://www.rijksmuseum.nl/en/stories/themes/rembrandt/stories/story/10-things-about-marten-oopjen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39期

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http://app2.atmovies.com.tw/film/fmen77440630/,2022.10.25摘錄。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