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鮮知啟示
點閱次數:333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復活的唯一道路

《復活》(Resurrection)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經典作品,除了談論當時的俄國社會制度問題以外,亦涉及道德問題。故事中的男主角聶赫流道夫,想要藉由上層社會的力量援助墜入紅塵又遭人誣陷謀財害命的女主角卡秋莎,彌補自己過去對她始亂終棄所鑄下的錯誤,但是,在他為卡秋莎平反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俄國制度之迂腐、社會之黑暗,令他深深感到厭惡。他陪著女主角一起流放西伯利亞而無怨無悔,最後在他努力奔走之下,卡秋莎終於獲得皇帝的特赦,免去了苦役的災禍。

《曠野》雜誌167期在解析這部小說時指出,若以暗夜比喻當時俄國社會的氛圍,那麼聶赫流道夫是以悔罪的行為,來證明他的生命已經從死裡復活,正像是暗夜裡燦爛的光明。他選擇面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而非選擇逃避,那個錯誤導致了卡秋莎生命中一連串的悲劇。聶赫流道夫的良知就像是黑暗中的曙光,若選擇逃避,表面上可以免去許多的麻煩,但犯錯的罪惡感將如夢魘般一生如影隨形,揮之不去。若是選擇了面對,表面上是必須付出代價,但心靈上卻得著了真正的釋放與自由,正像一個人從罪惡裡獲得重生。這正是托爾斯泰要透過他筆下的人物表白的:得救是從反躬自省開始的,而真誠的悔改方可能使生命從死裡復活。

托爾斯泰生於貴族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但是他曾說:「財富會腐蝕人的靈魂。」因此他終其一生都站在農民這一邊,為農民喉舌,關懷下階層的民眾,還熱衷於組織賑濟災民的活。他長年奉行儉樸生活,拒絕奢華與宴樂,一切靠自己的雙手勞碌,舉凡劈柴、生火、縫鞋、耕地都不假手他人。他常就教於神父、主教、修士,對於上帝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他曾說:「關於神與信仰問題的探討,讓我看到一種卓越而偉大的理想。」

羅馬書4章17節說:「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為有的神。」路加福音9章60節又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在復活節的此刻,耶穌復活所代表的意義什麼?凡是屬於世界的金錢權勢都必要死去,在你爭我奪的權力鬥爭底下,都只會是「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而公義與慈愛才是復活的印記,使我們得著勝過逆境及不公平的力量。

你相信耶穌復活了嗎?當主再臨的那一天,人都會受到公正的審判,金錢與權力都將成為過去,唯有徹底悔罪,才是從死裡復活唯一的道路。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92期社論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220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