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201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約瑟和他的弟兄們-17
東海大學和中原大學與黨國關係的淵源和變化
作者 / 曾慶豹
賈嘉美與蔣介石的互動關係密切

[公報總編按]一場基督教在台宣教百年大會,原本應是宣揚各教派合一精神的婚禮,或至少是記念宣教師腳蹤、歸榮耀給上帝的週年生日慶典,但因著政治勢力的介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卻與打著護教反共旗幟的黨國基督徒之間,演變成兄弟鬩牆的局面,長老教會更是成了遭弟兄們聯手陷害的約瑟……。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慶豹針對這段1965至2015年間風起雲湧的台灣教會歷史,蒐集極多珍貴的史料,揭露被人遺忘或不想被提起的一段遭遇,認識這段歷史的進程,也認識政治如何深入地介入教會的宣教和治理。今日台灣教會的屬靈面貌及神學系譜,都必須從50年前的那場大會開始說起。本專欄自本期開始將每兩週刊登兩版,預計將分二十次連載刊登,敬請賞讀。

■東海大學 黨國基督教主導董事

從1965年開始這段極其複雜的歷史特別值得注意,這期間基督教界某些關係緊張的相關人士,竟然出現在一些共同的組織或場合。事實上,基督教的圈子很小,各種重大的組織和活動,出現同樣一群人的機會非常高,但是如果是因為在神學或政治立場上存在著矛盾,這就有許多的故事可說了。

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東海大學。領導護教反共的張靜愚,與他敵對陣營、屬於普世教協一方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士黃彰輝、黃武東、彌迪理等,同在董事會的名單之中,其中還包括比較親近長老教會陣營的周聯華,這些人在反共意識形態如火如荼之際,正好形成了兩個陣營:黨國基督徒(無教派背景)vs. 自由派基督徒(具普世教協背景)。這樣的董事會,勢必擦出一些火花。

1949年後,基督教大學全面從中國撤退,在海外成立一個由共同基金組成的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簡稱「聯董會」),這個董事會與普世教協是有關係的。根據黃彰輝和黃武東的說法,成立東海大學的案子主要是由長老教會向國外有關單位提議,因為只有長老教會具普世教協的會員身分,所以由他們提出是比較可行的。也因為這樣,相關的單位還曾提議將原本已有的台南神學院併入東海大學的整體規劃中。

《黃武東回憶錄》詳細述說了東海大學的由來,主要是由第二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通過決議,向聯董會提出申請。黃武東是與美方接觸的關鍵人士,1953年5月,他拿著總會的決議文到紐約報告,表明長老教會全力促成於台灣建立一所基督教大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有絕大的關心與歡迎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所計劃將建設大學於台灣之事,同時總會願表示絕大的協力來幫忙到這個目的達成。(第七十八條)所以,東海大學的共同創辦人(Co- Founder)是聯董會和長老教會總會。

1953年,基督教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在籌備過程中,協調由三組人馬組成:外國人士(聯董會代表)、教會人士(主要以長老教會為代表)、官方人士(具有基督徒背景的黨政代表),其中,又以前任教育部部長杭立武為籌備組主任。這樣的安排恐怕與民國以來「收回教育權」的結果有關,畢竟這是一個具有「外國勢力」的教育機構,當然更與當時的政治和外交氛圍有關。雖然途中確實有些阻力,甚至可能胎死腹中,最後請到了宋美齡說情才獲准,這也許可以說明何以東海大學的校地有一部分歸屬於中華婦女祈禱會。

在東海大學的歷任董事會名單上,上述兩派的關鍵人物擔任董事的時間分別為:

張靜愚1953~1967年(1957~ 1959年擔任董事長,1959年始擔任中原大學董事長);

黃彰輝1953~1965年(成立東海大學籌備委員之一);

黃武東1953~1957年(成立東海大學籌備委員之一);

周聯華1958~1977年(1960~ 1961年、1970~1971年擔任董事長);

彌迪理(Harry Daniel Beeby)1953~1955年;

林宗義1955~1956年,1958~ 1963年,1965年;

宋泉盛1966~1970年(接替黃彰輝)。

黃彰輝、黃武東、彌迪理(參與過1 9 7 0年〈國是聲明〉的起草,於1972年3月被國民黨政府驅逐出境)、林宗義和宋泉盛都是長老教會代表,屬於普世教協這一邊,周聯華也可以算靠向普世教協,但肯定不屬於黨國基督徒代表。其他代表有曾寶蓀、高天成、蔡一諤、蔡培火、張靜愚等,除了高天成任職台大醫學院屬於學界背景,也具有長老教會背景,其他的都是官派色彩極重的基督徒。

其中,張靜愚的角色最為特別,因為他同時也是中原大學的董事(中原創立晚於東海一年),又是護教反共的帶頭人,所以在這種結構中形成了一個最為突出的角色。事實上,他並不具備任何基督教教派或組織相關的身分,從來他就是以一位忠誠的黨員及官員的身分出現在歷史舞台。

1965年之後,張靜愚更是在護教反共的立場上與黃彰輝等人形成對立,因此他既具有中原董事的身分,又被安排在東海大學的董事會中,其政治意義也就格外顯著。

正是張靜愚擔任董事之際,兩年後即參與創立中原大學之事宜(時作「私立中原理工學院」,1980年升格作「中原大學」),同時毫不避嫌地身兼兩校的董事,還在東海當了兩年的董事長,因1959年中原也聘之作董事長,才退下董事長一職,但仍在董事會的名單之中,一直到1967年。1967年的東海大學董事會結構,長老教會的代表基本上已全面徹退,宋泉盛接替黃彰輝,做到1970年,這一年長老教會退出了普世教協。

1970年後,黨國基督徒已全面掌握了東海大學的董事會,而這一年也是周聯華第二度擔任董事長之際,之後,我們留意到的是查良鑑和梅可望的時代。

■反共題材介入 第一任校長之爭

事實上,成立東海大學真正的推手是黃彰輝、黃武東、彌迪理,長老教會可謂居功厥偉。絕大部分具有長老教會背景的代表都止步於1965,黃武東最早離開,高天成1965年逝世,黃彰輝和林宗義也只做到1965年。黃彰輝、黃武東和張靜愚在東海大學開始籌備之初就已名列於委員會,黃彰輝更和張靜愚在董事會裡共事長達12年之久,這兩個人正是護教反共時期站在對立面的頭號人士,周聯華是於1958年張靜愚任董事長時才加入。

張靜愚於1957至1959擔任東海董事長,之所以御下董事長一職,原因是中原大學於1955年成立後,他自1959年起擔任董事長。東海、中原兩校均標榜「基督教大學」,但從東海的董事會名單結構可以看到「黨國基督徒」與「自由派基督徒」的政治分野,中原大學則是清一色的「黨國基督徒」,再加上幾位外國傳教士。

東海大學的籌設,一開始就極其不平靜,充斥一些意識形態的角力,主要與反共問題有關。東海大學的黨國化,出現在誰是第一任校長之爭的問題上,給了政府更多介入的機會。

根據聯董會的代表陳錫恩向聯董會提交的報告,特別指出籌辦東海大學的困難主要是來自於國民黨的政治監控。陳錫恩在籌組董事會、任命訓導長和校長時,建議以基督徒為首要考慮的條件,以保持該校基督教信仰的獨特性,免受政治影響。他還提出東海大學將會是一所反映基督教獨特教育理念的大學,以通才教育為其辦學主張,著重實踐而非功利的目標,強調高學術水平,並指明來自美國的辦學資金不是無限的,因而必須謹慎地運用。陳錫恩不但總結了建校的原則,也提出東海大學的發展方向。

根據鍾文惠憶述,陳錫恩一直表示不會出任校長,可是仍被反對者以「反共不徹底」為由加以攻擊,然而聯董會沒有特別理會此事,繼續邀請陳錫恩出任創校校長。鍾文惠指出,「反共不徹底」實為一場不小的風波,主要就是有人想阻擋陳錫恩當校長,當然關鍵即在於此人對這個位子也感興趣。東海大學的成立,一開始就是黨國基督徒與長老教會背景的基督徒之間的角力,加上「反共不徹底」之指控形成了校長位子之爭,當然也同樣可以將「反共不徹底」的理由,加諸在具有普世教協會員身分的長老教會代表上。(待續)

(作者為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01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