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202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被遺忘的聖詩本
第一本南北大會合作的聖詩
作者 / 黃智和

早期台灣教會因南北隸屬不同的宣教會組織,南部屬英國宣教會,北部屬加拿大宣教會,禮拜時也使用不同的詩歌本,在1900年以前南北均使用來自廈門不同版本的《養心神詩》,1900年南部教會率先編輯《聖詩歌》成為第一本台灣自己編輯的詩歌本。

當時南部教會都使用《聖詩歌》,北部教會則繼續使用第四版的《養心神詩》。1912年台灣大會成立後,議定全台教會宜用《養心神詩》,後因南北教會統一詩冊有困難,且礙於《養心神詩》廈門版權的爭議,所以無法自行印製,但是全台合一詩冊的意念並沒有消失,因此於1919年第8屆台灣大會再議定台灣教會應自行編輯合乎台灣教會使用的詩冊,由當時的教士會負責執行。

1920年第9屆台灣大會成立新詩委員會,負責編輯新的詩冊,委員會成員分別為宋忠堅、梅監務、高金聲、林燕臣、劉忠堅、偕叡廉及陳清義等。1922年,第11屆大會時,梅監務報告詩冊即將印製完成,並請吳威廉牧師代宋忠堅、梅監務為部長,亦授權部會可託人進行詩冊配曲調工作,並將新詩冊取名為《聖詩》,在此暫稱為「大會聖詩」,以作為與其他聖詩之區別。

■失落的足跡

這本「大會聖詩」為筆者無意間在圖書館發現,當時覺得奇怪,從未聽說有這本聖詩,也引起筆者對台語聖詩的演變產生興趣,找遍教會歷史檔案、設教百年史、教會史話,都不曾提及。只有在駱維道所著作的《台灣教會音樂史》中有略提起這本192首的聖詩。圖書館收藏的「大會聖詩」為1930年(昭和5年)的第二版,初版發行於1922年大正11年,而台灣大會成立於1912年,其間有10年的時間討論先前所說南北詩冊的統一及《養心神詩》的印製,但也出版巴克禮牧師詩冊部會編輯的《補添養心神詩》20首。

「大會聖詩」為平裝漢字版,其版面為24×16公分,有詞無譜,該聖詩首頁印有聖詩序,其文如下:

「夫聖詩之作也。原為禮拜堂敬拜上帝。俾吾儕及期高吟稱謝上帝之恩。以表敬事者之誠心實意耳。但前雖有舊本於傳教誦讀之下。無如人僅識其字。終不能得其義。則其中有所包含意思。皆未足通曉。故仍本其義。而以白話土腔闡明其意思。再補數十首。稍酌改其字句。視前較為妥洽。庶幾此後按期敬拜者。吟諸口自可悟於心。聽諸耳亦能會其義。如保羅所謂吾將以神祈禱。亦必使人明吾意。將以神頌詩。亦必使人達吾意。所患者土腔白話。未免無字為多。由是於無字之中。姑用正字。借其字義以代。邊加小圈為別。讀者若遇圈字。就字讀字。若無圈者。將字解說白話。吟下音韻字無不叶。即其登堂禮拜。何患口吟而心不悟。耳聽而意不會哉。抑以見頌祝上帝之恩為有真矣。敘此以聞。」

■輔助靈修的教材

原文整篇都沒有句點,從序文可知其編輯的目的及歌詞的吟唱方法,整篇序文以中國文言文為基礎寫法,參考「養心神詩新編讀法論述」的意味很濃。

聖詩開頭除了序文以外,分別依序有上帝十誡、新誡、主訓其徒祈禱文、早上祈禱式、晚上祈禱式、將食飯祈禱式及信經等,作為信徒日常靈修祈禱的參考,也達到教育信徒的目的。這是首次在詩歌本中有輔助信徒靈修的教材資料。

其歌詞採用遇圈讀字、無圈白話的表記法,吟唱聖詩時配合司琴的曲調,如前所述若遇圈字就字讀字,若無圈者,將字解說白話,吟唱至結尾沒有阿們。全本聖詩共計192首,分論上帝、論救主、論福音、論聖神、論三位一體、論聖書,論聖會、洗禮、祈禱、論聖徒、論小兒、散會,合時及附錄等部分,因應日治時期的需要,所以將日本國歌編入附錄最後一首的第192首。

■開創新趨勢

為了更了解「大會聖詩」的細節及編輯過程,特別拜訪台灣神學院教會資料館,蒙盧啟明弟兄熱情地提供台灣大會從第2回到第19回的台灣大會紀錄,還有兩本絕版的聖詩,一本是1926年,一本是1933年第三版。

兩本聖詩就是被遺忘的聖詩的白話字版,除了白話字外還有四部合唱譜,有些聖詩節奏和我們現在唱的不一樣,它們大量使用4/2拍子的節奏,大部分詩歌都沒有將歌詞印在歌譜內,就像當時的《養心神詩》一樣。

白話字因為音節長短不一,所以要對上拍子有實質上的困難,漢字就比較好對上拍子,在附錄部分則有將歌詞用手寫在譜表內,這樣唱起來就好像我們目前在使用的聖詩一樣,如大家熟悉的〈咱當來吟詩〉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表現。

賴永祥長老的《教會史話》提及早期教會吟唱詩冊時,講道者會先朗誦歌詞,而後自起曲調,唱出首句,讓會眾隨聲合唱,後來有風琴時,選定曲調漸由琴手負責。依第11屆台灣大會記載,吳威廉牧師轉任新詩部長,詩冊委員選定詩詞後,再授權另擇人做詩調,所以是二階段的編輯方式。

所謂詩調就是曲譜,當時使用的琴譜有兩本,一本是《Church Praise》及《Songs and Soles》,吳威廉牧師娘是音樂方面的專家,在選詩調曲譜的部分參考並使用上述兩本琴譜的曲調,因此每首詩詞都有專屬的曲調,使司琴與會眾更容易吟唱,這是當時詩冊界一個新的趨勢。

「大會聖詩」共計192首,當時新詩委員從北部新舊《養心神詩》選出132首,從南部《聖詩歌》選出97首,其中重複有90首,南北舊詩冊約佔大會聖詩65%,也就是約三分之二是會眾熟悉的聖詩,如此高熟悉度較容易使會眾接受,對聖詩的推展也有幫助。1937年出版的342首的聖詩,從「大會聖詩」收錄了175首。1964年出版的512首的《聖詩》,也從「大會聖詩」收錄了171首。

■開啟台灣聖詩時代

聖詩的發展與演變在台灣宣教歷史150年當中,總是扮演承先啟後的作用,每一本聖詩的背後總是有一群辛苦的編輯同工,因著他們默默付出,使會眾更能開口讚美上帝吟唱聖詩,求神記念他們所做的事工。

這本「大會聖詩」在當時肩負時代的使命,象徵脫離中國宣教差會,當時宣教師視廈門差會為總會,巴克禮牧師幾次要印台灣版《養心神詩》,都沒有得到廈門總會的同意,所以勉強自行印製20首補添於151首《養心神詩》後,首數也接續從152首到171首。在大會紀錄裡,這20首各從南北兩中會選出10首,是整個大會討論的結果,並非巴克禮牧師個人的編輯,有其一定的民意基礎及議會授權。最後宋忠堅牧師於1923年回國前完成詩詞的部分,而後吳威廉牧師夫婦接續完成曲譜的部分。

第二個象徵意義是這本「大會聖詩」是第一本南北合作的聖詩,經過大會討論決議並命名《聖詩》,結束《養心神詩》時代,開始台灣聖詩的時代。這本聖詩使用年代約從1922至1937前後15年,這段時間也是從《養心神詩》轉變成《聖詩》的時代,因為有五線譜及四部合唱,也間接啟蒙台灣西洋音樂,《聖詩》中編入祈禱文、信經等,幫助教育信徒會眾日常生活靈命造就,也使教會崇拜儀式更加完善,這也是台灣教會一個新的開始。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46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