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315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台灣管風琴發展史(下)
奉獻倫理與文化努力
作者 / 劉信宏
相片內的竹製音管列於德國舒克的工作室拍攝,是來台之前的音管測試狀況。

二、中 期 的 發 展

※在台灣管風琴發展史可以提到一個巧合,即德國舒克(Schuke)管風琴廠。

亞洲與台灣最大的機械式管風琴,座落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內。這座琴已有30幾年的歲月,目前所有功能、機械元件都正常,依然健康地使用著。這管風琴上共有61支音栓、4172支音管,還有腳鍵盤加上三層手鍵盤。在這管風琴落成的前後期,要特別提一位任教於長老教會所屬神學院的音樂教授──陳茂生。

陳茂生老師從青少年期就追隨徐頌仁教授學琴,1964年他到訪台南神學院見到管風琴便傾心不已,使他從原本土木系的背景,決心赴美國修讀管風琴與合唱指揮。1976年返台後,他任職於台灣神學院,即著手協助北部地區教會安設管風琴。1986年,他應教育部聘為國家音樂廳管風琴的顧問,開始了一連串管風琴音樂的規劃。他大半輩子在神學院服務,直到2004年退休的前一年,開始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管風琴。1976到2006年他離台赴美前,約有30年的時間,他幾乎等於台灣北部管風琴音樂的推手。

至2019年,有開設管風琴課程並具基督教背景的院校有:台南神學院、台灣神學院、真理大學、東海大學、東吳大學。一般大學有:台北藝術大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2019年,天主教輔仁大學也於校區內新增管風琴。

台灣管風琴發展史的中、後期有一個巧合,即德國舒克(Schuke)管風琴廠。柏林愛樂與萊比錫愛樂的管風琴都是舒克所承製。舒克在台灣總共製作了五座管風琴,依時間順序為1997年兩座於南神,2005年兩座於北藝大,2017年一座於屏東音樂廳。巧合的是,目前台灣管風琴的音樂人才幾乎都與這幾座琴有關,不是在這兩所學校就讀,就是任教於此。北藝大音樂廳的管風琴目前是僅次於高雄衛武營、台北國家音樂廳的大型管風琴。屏東演藝廳則設置了一組用竹子製作而成的音列,取名為Formosa(福爾摩沙),並在整個音樂廳內,特別裝置了當地原住民圖騰浮雕來呈現出屏東的地方色彩。

三 、 關 於 新 創 音 樂 作 品

※台灣跟過去已然不同,目前在國際上既傑出又頂尖的音樂家非常多。

台灣管風琴初期教育基本是些記名與不記名的宣教師之自我奉獻,多數人終其一生奉獻給台灣,未曾離開,甚至連總計約12公噸的兩座管風琴也都是免費運來的。自2005年開始,台灣管風琴的教育逐漸進展,已知公開發表與管風琴相關作品的新生代音樂家有謝宗仁、林志潔、林京美、許雅民、顏名秀、王乙聿等。2010我們成立台灣管風琴協會,同時也與美國管風琴家協會接軌,成立的亞太區內的分會,互相在聖樂、管風琴、藝文、教育上交流。而前述所提的新生代作曲家多數為基督徒,在整個協會的成員裡面也都是。

2013年台北大稻埕長老教會建立了台灣最大的教堂管風琴;2017年屏東演藝廳建設含有竹管的管風琴吸引德國波茨坦電視來台製作專訪;經歷十多年的規劃與建設,2018年高雄衛武營開幕時,音樂廳裡面的管風琴是全亞洲最大,也是全世界最先進的音樂廳管風琴,光樂器就約50公噸重,這也是德國琴廠製作過最大的樂器。法國、台灣管風琴家與德國克萊斯(Klais)琴廠合作設計的音樂廳管風琴,包含三個演出控制台:一座是傳統巴洛克的機械式;一座是擁有五個手鍵盤數與腳鍵盤,傳統機械式加上電力混合的連結琴座;一座是移動式的琴座,可以將它置於樂池上的任一角落來配合不同的音樂演出。

衛武營的管風琴包含了127支音栓,9085支發聲的音管,以及177支無發聲的仿竹林音管將管風琴裝飾成一片竹林,展現出南台灣的特色。特別的是這座管風琴可以抽換歐美不同規格的腳鍵盤、手鍵盤的彈奏位置,來排配合國際上任一位管風琴家的彈奏習慣,它也同時具備早期與現代的調音率A=415Hz、442Hz、465Hz使整座管風琴上的音栓選擇曲目可達400年之久。在衛武營音樂廳裡面,除了有極好的音場與視覺外,另有一座一個鍵盤數的移動式管風琴可以更換為不同的調率,配合巴洛克上的數字低音彈奏與樂團曲目表演。不論是樂器與演出的曲目選擇,或可新創音樂的寫作彈性,台灣的管風琴都已可以吸引到國際上眾多的目光與經驗分享。

2019年台灣管風琴協會的成員入圍了五項傳藝金曲獎,其中陳毓襄同時獲得最佳演奏與錄音獎項。目前,不論是作曲或演奏上,有兩個學校的音樂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即台北藝術大學與長老教會所屬的南神有關之音樂家們。主要協助台北國家音樂廳與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等國家級廳院的管風琴家,也都是長老教會所屬的基督徒,其中在台北的兩位老師,陳毓襄與陳韵芬,她們的夫婿都是長老教會的牧師。

到2019年,台灣南北主要的表演廳院環境都和過去略有不同了,過去有非常多歌劇、樂團的作品都無法依樂譜上的樂器編制來演出,目前都已漸漸地克服。在南部兩廳院(衛武營、屏東演藝廳) 內的管風琴都已配置有32呎的音管,可以協同演出像馬勒(Mahler),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所寫下的大型交響樂作品。在衛武營裡還配置了64呎的音管,最高與最低的音頻距離相差有12個八度,甚至已經超越目前大型作品的範圍。使愛樂者在台北、高雄、屏東都有機會欣賞到完整的古典音樂曲目作品。如果讀者有留意到國家級音樂廳的表演活動訊息的話,其實會發現越來越多與教會音樂有關的節目公開演出,例如金希文老師所寫的歌劇《黑鬚馬偕》,巴哈與其他作曲家的神劇,台灣本土作曲家所寫的合唱音樂等,這都是在社會上傳福音的美好見證。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已經跟過去不一樣了,目前在國際上有許多備受肯定的台灣籍頂尖音樂家,分布在國、內外與或各大專院校院音樂系。大多數的音樂家都非常低調,因此很多人不知道教會內的年輕音樂家竟然已經在國際版面上了。例如近期獲得英國皇家院士的徐惟恩、台中教育大學的年輕作曲家謝宗仁與,與現旅居紐約,享譽國際,新任國家交響樂團(NSO)駐團藝術家黃俊文等。因此,教會應該可以嘗試廣納各種不同的聲音,接納年輕人的傑出表現與他們認知的新台灣本土、融合文化,適當地邀請他們一起來推動教會的音樂福音事工。

×   ×   ×

史懷哲擁有神學、音樂、醫學等博士學位,他在管風琴上的傑出表現,幾乎可以接替他的教授查爾斯-馬里安‧威多(Charles-Marie Widor)的藝術表現,但在他的一生除追求自我完美的努力外,也承接了基督徒自我奉獻、尊重生命的倫理。

長老教會在台灣只有短短150多年,管風琴在台灣音樂教育史上更只是一個非常渺小的部分,甚至只是剛起步而已。希望在歷史變遷的過程中,當我們承接別人的奉獻後,在進步的同時我們也當謙虛,以更謹慎的態度學習、分享我們已知的知識與力量,使音樂不是只有音樂,樂器也不是只有樂器。經由音樂家的努力與分享,讓音樂帶給人生命上的鼓勵,帶給社會愛、平安、喜樂、安慰與融合。 (全文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72期

相片提供:劉信宏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