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歷史
點閱次數:125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全球在地化的普世觀
作者 / 宋宇哲

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是全球(global)與在地(local)結合的單字。過去跨國企業將在地成功的經營模式複製到國外市場,在缺乏跟異地的連結下,導致服務無法貼近在地市場的需求而表現不佳。類似好市多(Costco)的沃爾瑪(Walmart)曾進駐日韓卻遭逢重大挫敗,因為這種「倉庫即貨架」的模式不符合在地市場講究的精緻需求。

社會學逐漸將全球在地化納入討論,尤其在後殖民研究上。社會學家雷瑟(George Ritzer)認為,全球在地化代表著在地的個體、文化和環境足以藉著其獨特性左右全球化的一致性,促使全球化市場必須改變其「體質」順應各地不同文化的需求。

2020年,世界各地的抗爭與區域性不穩定也愈趨嚴重。「意識形態戰爭」(ideological warfare)與「政治正確」可說是今年最夯的用詞。當這兩者並肩而行,更成為一股銳不可當的勢力。美國警方濫用職權引發的黑人命貴運動(Black Lives Matter,BLM)運動、西方國家出現抗議口罩剝奪人民自由的聲浪、各種假消息消弭媒體公信力的事件、政治人物利用社群媒體放風聲的作為,讓各地的民眾陷入困窘與不安。資訊混亂也迫使團體與個人在各樣議題上選邊站,純粹為了避免被「政治正確」的輿論多數歸類為異端。

舉BLM為例,即便是美國處境的事件,筆者所在的英國愛丁堡大學就因為輿論風向,把一棟以18世紀經濟學家大衛‧休姆(David Hume)命名的大樓除名,因為休姆當時擁護黑奴制度。另外,英國的神學系所近期也跟風,極力推崇非裔神學家的成就,徵求師生提名值得表彰的非裔神學家並鼓吹在論文中引用其著作。教會方面則出現了「雖然全世界正飽受疫情之苦,但非洲、非裔族群受到的衝擊絕對更大」的言論,難道疫情帶來的苦楚能這樣比較嗎?種種跡象,都是為了迎合「政治正確」所做出的決策,卻遺忘BLM在美國本質上是為了對抗警察暴力與歧視。盲從,證明純粹全球化而缺少在地化是一種去脈絡的壓迫,讓大國成為思想殖民的主體,讓邊陲的聲音小之又小。

以全球在地化的思維重新檢視福音吧!普世教會不能只是向外擴展,若沒有適切的對話、交流與同理,就只是一廂情願,將自己的價值投射在別人身上。應當更謹慎珍惜任何在福音中彼此聆聽的夥伴,不使任何一人落單,也不使最微小的沉默。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91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