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276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知識從來不是力量

16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曾說:「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從我國實施國民教育以來,我們就被教導「知識」能帶來無比的力量,不僅能改善生活,更能改變不良的社會風俗,讓人類走向更美好的世界。然而,當身量和智慧漸長後,更認為培根的名言應翻譯成「知識就是權力」,因為力量與權力在個人的語感裡,其差異性即在背後的意志力。

當一對新人準備進入華人文化的「傳統婚姻」,便有許多莫名的習俗,包裹著「傳統的權威」出現,不斷指導、規範許多不能「討論」的規定,例如:提親及婚禮的繁文縟節,尤其是新娘上禮車時需要丟掉扇子,象徵將自己任性的脾氣丟棄。我認同婚姻裡應成全另一半的美德,但成全必須是雙向的,所以應該讓新郎與新娘一起丟扇子再一起上車。

事實上,我們更常活在一個無法討論的世界,比較像傅科(Michel Foucault)指出的「知識服務權力」或孔恩(Thomas S. Kuhn)科學「典範轉移」的描述。前者是傅科於1970年發表的文章〈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提起雖然權力是透過知識來行使,但權力卻也擁有產出知識的決定權;後者是孔恩在1962年的著書《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提及所有知識體非以連續而是斷裂方式呈現,也就是說知識的演進過程是突如其來地改朝換代。

以女性懷孕生產的經驗為例,傳統有著不能拿剪刀、月子期間不能洗頭等禁忌,會堅持將這些觀點的多半是家中長輩;然而年輕一輩卻有必須服從的壓力。這並不是因為長輩們在知識上具有更高的正確性,而是長輩在家庭結構中的權力較大,包括所提供的教養資源或親情關係等現實因素,讓孕婦不得不從,這就是典型「知識服務權力」的生活實例。然而,當現代醫療體系的月子中心有機會成為產婦們的選擇,在以母嬰健康狀況為考量的環境裡,知識不必再為權力而服務,這些禁忌自然就被破除,而「典範」也因此發生轉移。

那麼,知識與權力在公民社會裡該如何展現自身?當我們看見原住民獵人因狩獵文化被國家判刑;當我們聽見堅持不剪髮的警員,被18支申誡免職;成熟的公民應明白「知識總是服務於權力」,若不是量變造成質變產生「典範轉移」,否則我們將繼續活在一個充滿規訓的社會,假借知識、法律、禁忌之名,以各種手段消滅人類的多樣性。因為知識不是力量,知識服務權力,除非每一位上帝所創造的人彼此平等對話、思辯、討論,以共同的理解產生的行動來解決各樣困境。這才是真正的力量。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31期社論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066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