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61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街友的教會葬
作者 / 王貞文

這個時代的街友們,常被視為是破壞規矩的中產階級生活的人群。街友真的是中產階級的威脅嗎?街友和中產階級的市民有可能在社區裡一同生活,彼此相助嗎?

留學德國時,我讀書的城市Bielefeld,有個中產階級教會,座落於安靜的住宅區。這個教會的信徒雖跟歐洲主流教會情況一樣──不怎麼火熱,參與教會活動的信徒,只是名單上的百分之一。但基於他們所了解的基督教精神,活躍的信徒肯支持教會收容前南斯拉夫戰爭難民,每個月的愛餐,也會邀請常出現在附近公園的街友參加。有幾位街友逐漸習慣在教會的聚會裡出現,雖然多數人還是對他們視而不見,或冷漠迴避,但他們開始在會後幫忙搬桌椅、洗碗盤。

其中有一位街友,長期被躁鬱症所苦,躁期容易闖禍,是附近居民常投訴的對象,鬱期就蜷縮著睡在教堂附近。雖是頭痛人物,牧師和負責愛餐的幾位婦女卻愛他的真誠純樸,愛他羞怯畏縮的時刻,也為他憤怒狂躁時所造成的傷害焦慮著。他是許多信徒共同的話題,承載著許多的關心。這個接納流浪漢的教會,本身有不少困頓。好幾年積壓的問題,讓牧師的婚姻面臨破裂,教會的人分成兩邊,有的指責,有的同情。牧師的人格特質讓傷害持續擴大,當牧師娘憤怒地搬離牧師館,較熱心的信徒們也就四分五裂了,只能勉強維持表面和平,私底下卻很多互相放話、互相傷害的動作。

就在教會氣氛變得又冷又沉時,許多人所關心的躁鬱患者,靜靜地死在他當居所的紙箱中。由於他沒有親人,葬禮就由牧師來處理。牧師在禮拜中報告了葬禮時間,並說:「因為他沒有親人,我們就是他的親人。」

牧師並沒有期待會友來參加告別禮拜,沒想到許多人聽進那句話:「我們就是他的親人。」許多人記得他憂苦又令人煩惱的樣子,懷念他與大家共度的福音茶會。原本彼此生氣的人,不約而同地買了花來布置教會,準備了茶會的食物。對牧師生氣不滿的人,為了送這位街友最後一程,突破心結地來了。教會暫時安靜下來,凝神傾聽牧師對這位街友之死的講道。在墓穴邊,會友唱著聖詩,一起為這位街友賦予最後身為一個人的尊嚴。

回到教堂,一些人將他們所帶來的食物分贈來參加葬禮的街友。沉鬱的氣氛開始轉變,人們又開始行動,開始愛,從共同的關懷跨出重新互相了解的第一步。教會的傷,雖還未癒合,但是醫治與救贖已經開始發動。

台灣現在流行的「教會葬」,主要用在對教會有貢獻的長老、會友。由教會出錢辦理喪事,來表示對此人的尊敬,稱為教會葬。由於教會目前的生態,這些有貢獻者往往都是大企業老闆、醫生、教授,是有頭有臉,子孫傑出的人物。多位友人都認為這種錦上添花的事,教會實在不宜;反而那些困苦、孤單、沒有人收埋者,由教會出錢出力辦理葬禮,給予溫暖與尊嚴,才是更好的「教會葬」啊!

想到求學時所經驗到的葬禮,應該就是我的朋友們期待看見的一場「教會葬」。這場葬禮不只是教會的「慈善」工作,它讓受傷而癱瘓的教會重新聚集,重新活了起來。它是事工,也是聖禮,也是醫治。一位遊民之死,竟然讓受傷而幾乎無法動彈的教會,有了重新開始的契機。一位街友死去,一個教會走出中產階級的驕傲與困苦的人際問題,看到被福音轉化的可能性。

街友的生存尊嚴和中產階級的利益相衝突嗎?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在一個願意去學習愛的社區裡,街友的存在,不但不是污點,還可能幫助中產階級的人們重新找到愛的方式呢!朝向上帝國的更新與轉化,由看見每個人生存的尊嚴開始,從尊重貧窮者開始。「你們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上帝國是你們的。」(路加福音6章20節)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49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114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