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24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祝禱中三位一體的神學意涵(上)
作者 / 王崇堯
《神聖三位一體》,1756~1758,Szymon Czechowicz 繪。

每週禮拜結束前牧者的祝禱,信眾都已習以為常,也很少加以思索。其實它深具神學意涵,也回應著每個基督徒在現實生活中,經由三位一體上帝的賜福與眷顧來化解我們深信的福音與現實文化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作為一個理性的基督徒,在實存的生命困境中確實體驗諸多福音與文化間的衝突,其中有自律與他律或相對與絕對之間理性原理的衝突,有歷史與超歷史之間尋求拯救方式的衝突,及形式主義與情緒主義之間活力展現的衝突。而每週禮拜結束前牧者的祝禱,其中上帝的大愛、耶穌基督裡的恩惠、聖靈的感動,是可用來祈求化解我們現實生活中自律/相對與他律/絕對、歷史與超歷史,及形式主義與情緒主義之間的衝突。

■上帝的愛化解自律/相對與他律/絕對的衝突

上帝的大愛是以神律來化解自律與他律之間的衝突,他律是主張它可全然代表理性,甚至是理性的根源,而否定了理性的自律原則。本來自律、他律皆根源於神律,但由於人的有限性,而使理性在實存的經驗中,因著遇到困境而各自迷失。他律是指自己自以為是最高的權威,而強加在理性之上的神聖律法,這不是神律而是他律。神律根源於上帝本身內在法則,不是外求的他律,是在人的本性中協調,讓人的自律理性與自己理性的根源神律願意聯結,並在此無窮盡根基之愛的力量來實現自律。

若以基督教史來解釋,耶穌代表著神律,基督徒代表著神律中的自律。當基督教會在中世紀被國家掌控時,神律被他律取代。他律是個人作為理性的存有服膺他/她自己所處外在的理性法則,譬如社會秩序或教會律法。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內在法則的自律不能發揮作用時,他律的外在法則就會要求介入。然而,當外在法則的他律以強迫方式介入社會秩序或教會規矩時,如社會實施獨裁或教會鼓吹迷信,就會引來個人理性自律的對抗。

自律是個人作為理性的存有,服從他/她自身所遵行的理性法則,也隱含著擺脫壓制他/她的外在法則。所以當中世紀的教會成為他律,以異端裁判所和十字軍展現時,就引來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對抗。兩者的差別是文藝復興以自律為傲,而宗教改革是期盼回到神律中的自律。可惜,宗教改革後的100年間,各教派皆忙於自己內部教理法則的設定,而又成為教理的他律,於是引起近代理性啟蒙運動理性自律的對抗。

上帝的愛來成全律法的意涵,是指向教會所形成的他律應在上帝之愛的神律來改變;而這個世界因對抗他律而衍生的自律,也願意因為上帝的愛而向著神律開放。如此,上帝的愛才能克服他律與自律之間的衝突。

我們可以說,理性隱含著靜止與力動(Vitalität)兩個要素,這兩個要素使理性在人們生命過程中發揮作用,能有進展也保有認同,有力動去發展形式,也可將形式靜止來保有認同。然而,為了促使對事物的認同變得容易,理性就會避免變動而對事物做靜止的認知及定義,甚至進而將靜止的認知當作永恆的真理而成為絕對主義。理性的靜止要素,可在因循的傳統主義、政治意識形態及保守的道德認定發現。可怕的是,理性的靜止要素若以狂熱的活力來支撐的話,就會成了革命的絕對主義或保守主義,這可在過往的獨裁主義、近代政治極端主義及狂熱的宗教保守主義裡找到。

在撒馬利亞人的故事中,祭司可能受著猶太傳統絕對主義所影響,因害怕聖經「摸了屍體會7天不潔淨」(民數記19章11節)的記載,而不敢去救助他人。或是守安息日成為靜止的絕對主義時,安息日就什麼都不可以做,即使是醫病救人的行為也被禁止。

然而,傳統的絕對主義也會受到實證相對主義所挑戰。實證相對主義就是否定理性結構的靜止要素,而強調不斷的力動,一直在實證中尋求改變。但因為完美的尋求不可得,最後實證的相對主義就會以懷疑來抗拒絕對主義;或是無能為力時,也只能狗吠火車成為犬儒式的相對主義來消極以對,如同今天在電視上所見諸多名嘴一般,只能狗吠,毫無能力改變現實。當自然律則內化於人類生命律則時,理性的力動性自然反對靜止的絕對主義。由此,兩者分道揚鑣,一個走向永不歸路的靜止絕對主義道路;另外一個則走向無法把抓真理的永遠變動,甚至只能狗吠的犬儒式相對主義。

當牧者在祝禱中提及上帝的愛時,是言說祂有能力來克服絕對與相對的衝突。當律法師來問耶穌永生的問題,耶穌引用申命記,「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命記6章5節),也引用利未記說要「愛鄰舍如同自己」(利未記19章18節)。問題是,誰是我的鄰舍?在撒馬利亞人救助受傷旅人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愛的盡心、盡力。撒馬利亞人不只為受傷的旅人裹傷,也讓他騎在驢子上到飯店休息;又將銀子交代給店主來照顧受傷的旅人。這就是盡心、盡力愛你/妳不認識的鄰舍。我們可以說,只有上帝的愛才能融化絕對主義變得可以親近,只有上帝的愛才能提升相對主義變得可以更加投靠。也因著上帝的愛,絕對者道成肉身成為相對者,也提升相對者與絕對者和好,這就是上帝的愛顯明在十字架上,耶穌基督帶給我們的恩惠。

■耶穌基督的恩惠融合了歷史與超歷史救恩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祝禱時第二句重要的語言:「在耶穌基督裡的恩惠來成全救贖」。人類在尋求自我救贖的過程中有兩種方式:一是在超歷史之上尋求拯救;另一是在歷史之中尋求解脫。

超歷史的拯救可在柏拉圖古典唯心主義裡面看到,物質的世界只有回歸理性的世界才能得到救贖;也可以在古典希臘的多神論中找到非歷史的救贖,如普羅米修斯天庭取火救贖人類等,是以神話方式來展現非歷史之救贖。

古典自然主義可說是在歷史中尋求拯救,也就是強調人要順著自然本性去生活,生命才能得到解脫。如伊比鳩魯(Epicurus)所說的幸福之道,就是滿足自然與必要才是幸福祕訣。非自然的山珍海味與非必要的名聲地位,如果你/妳強求,你/妳就要付出更多痛苦的代價。近代的理性主義與人文主義其實也響應循著自然本性去獲得生命的改善,而理性內的宗教認為世界的整體本質是好的,存在的疏離不會損害本質上的良善,歷史的進展是會愈來愈好,所有的缺點皆能在知識的提升與道德的勸服之下朝向美好。

耶穌作為生命的救贖,融合了歷史與超歷史兩個面向;耶穌是歷史人物,也是超歷史的彌賽亞基督,這樣的融合不是要導向人們離開歷史來成全個人的拯救,而是去改變歷史、社會及自然成為新的創造,如同十字架垂直與水平的面向,連結了超歷史與歷史來克服生命的疏離,而成為拯救的恩典。新約裡所說的道(logos),道成肉身中垂直面向在歷史的平面中實踐救恩。它不是超歷史諾斯底主義的流出學說,也不是猶太教的歷史彌賽亞救贖觀念,完全在歷史再起的大衛王朝中實踐。(待續)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45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