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39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我肯!
作者 / 馬國軒

馬可福音1章40~45節

•主流與非主流的排擠問題

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少經歷過排擠人或被人排擠的經驗。無論家庭、學校、工作、社會、國家,只要有人的地方,自然存在著排擠。團體又分為主流與非主流的團體,主流團體往往會排擠非主流的團體,例如:更生人面對工作與眾人的歧視、HIV患者無法融入社會,被無知的群眾隔離、身心障礙者的權益不被看重等等,都凸顯出邊緣人遭排擠的困境。

前陣子,以色列通過爭議性的《民族國家法》,以色列右派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表示,法律是為了保護主流族群的權利,強調以色列是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以猶太民族和宗教教義奉為基本法。該法案並且將阿拉伯語從官方語言名單中汰除,讓希伯來語成為以色列唯一認可的官方語言。法案遭外界批評不顧其他族裔、特別是人口數占國家2%的阿拉伯人的權益,許多新聞媒體也以聳動的「種族隔離」作為標題報導。

教會裡面是否也有排擠的問題?例如:家族與家族、好幾代信徒與第一代信徒、閩南人與外省人、基督信仰與其他信仰?事實上,教會一直在用本位主義的態度看事情。我們常使用「硬土」來表示當地的處境,卻沒有發現教會本身就是「硬土」,因此,基督信仰也總以高人一等的態度,自以為坐擁洋槍大砲,前來拯救邊緣人。

•社會排擠造就邪惡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副教授戴伸峰寫的〈「邊」的反撲〉,說明排擠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人類是群居的動物,需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互相配合。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說:「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由於資源與慾望的不對等,人類為了有效掌控資源,必須排擠外來團體,而小團體為了得到資源,必須配合大團體的運作方法。當小團體犧牲自我,得到的回報卻不如預期,便開始不願意配合,此時,小團體漸漸遠離中心,成為被排擠的邊緣人。

排擠就像開啟人性的「邪惡鑰匙」,如果不能加入,那就展開攻擊。戴伸峰進行了一場社會排斥操作實驗:「共同作業成員選擇法」,此實驗邀請一群人完成拼圖,其中只有一位是參與者,其他的都是協助實驗的「樁腳」。完成第一階段的拼圖後,要進行第二階段時,研究員對參與者表達沒人想要跟他繼續一起拼圖(參與者被排擠的意思)。此時,只剩參與者一個人在實驗室,研究員告訴他:「你可以選擇獨自完成工作,或選擇放棄工作,透過電腦的噪音來干擾那些排擠你的人。從1級輕微噪音至9級飛機起降噪音,你可以自由選擇你想攻擊的強度與時間。」

結果,受邀請參與實驗的60位大學生中,有32位寧願放棄工作,花時間攻擊排擠他的人。平均攻擊強度3級、首次攻擊的秒數為1.5秒、平均攻擊次數28次、總攻擊時間平均22秒。

社會排擠就像一把開啟邪惡的鑰匙,造成攻擊性的影響,比想像中還要大,而社會新聞的重大案件,無論家庭、學校、工作、社會、國家都與排擠有關係。因此,教會要如何面對排擠的問題?

•被排擠的邊緣人

馬可福音1章40~45節記載:「一個痲瘋病人跪著求耶穌:『祢若肯,祢能使我潔淨。』耶穌動了慈心伸手摸他:『我肯,你潔淨了吧!』耶穌叮嚀那人說:『你要注意,千萬不可告訴任何人,只要讓祭司替你檢查,獻上摩西所吩咐的祭物,證明你已經潔淨了。』那人離開後,反而四處傳揚這件事,結果耶穌不能公開進城,只好留在曠野的地方。」

這段經文有個關鍵的問題:為什麼耶穌不能公開進城?首先,在當時,痲瘋病人被社會排擠;利未記13章45~46節提到,不潔的人要被隔離在營外,痲瘋病人如同被社會遺棄的人,沒有人願意與痲瘋病人接近。對這位病人來說,他最大的盼望是得到潔淨,回到原本的社群裡,因此他祈求耶穌:「祢若肯,祢能使我潔淨。」一般會認為痲瘋病人的信心使他得到潔淨,但經文沒有表明是病人的信心,實際上是耶穌動了慈心,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是耶穌的慈心與行動,使痲瘋病人得到潔淨。

第二,耶穌被祭司們排擠。耶穌要求那人不要告訴任何人,只要給祭司檢查,並且獻上祭物作為證據給眾人看。但那人沒有遵守吩咐,反而四處傳揚耶穌的事。結果,耶穌不能公開進城,只能待在曠野。一般認為祭司嫉妒耶穌,因為耶穌搶了他們的風采,因此被排擠在外。

•社會給予的權柄

在潔淨痲瘋病人之前,耶穌已經因為在其他會堂傳道、醫病、趕鬼,名聲傳到各地,但都沒有被趕走。在這一段經文,祂甚至要求痲瘋病人給祭司檢查、尊重祭司,為什麼還要被趕走?

有個可能性是,痲瘋病人沒有照耶穌說的去做,他不僅傳揚耶穌使他潔淨的事,甚至也沒有給祭司做檢查,導致這個衝突。而這背後也帶出一個問題:誰才有潔淨的權柄?

社會給予祭司權柄,判斷潔淨與不潔淨,耶穌卻打破權柄,直接宣布痲瘋病人得潔淨。這段經文背後不僅是痲瘋病人得不得潔淨,更點出誰才有潔淨的權柄。當耶穌說:「我肯,你潔淨了。」祭司說:「不肯,你未潔淨。」此時要聽從誰的?在社會主流文化下,痲瘋病人應當聽從祭司的決定,並非耶穌。

而從馬可福音1章22節:「人很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我們能看見當時主流與非主流團體間的排擠;痲瘋病人被社會、國家、教會排擠,但卻有個非主流價值願意接納他,那就是耶穌。只是祂為何要接納被排擠的痲瘋病人?

•慈心是重要關鍵

耶穌接納痲瘋病人的關鍵是慈心,因為祂的慈心打破身體、心理、社會的圍牆。現代人一輩子都在追求真愛,無論是來自父母的愛、另一半的愛、朋友的愛、親人的愛,但總是一再受挫、傷痕累累。主要是因為社會缺乏愛的力量,另外我們也缺乏能力辨別什麼是愛。著名社會學者加藤諦三的著作《為何我們總是如此不安》提到,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來自地獄的使者,被誤認為是充滿愛心的人,也有來自地獄的使者,自認為是充滿愛心的人;例如父母為了孩子的緣故不離婚,但婚姻中的爭吵仍舊不斷,反而造成孩子更大的壓力。

被誤認的愛或自認為的愛,其實都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即使沒有回報,仍舊愛著那人。如英國哲學家赫伯特說的:「最純潔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不過人世間的愛總是有缺陷,無論情殺、弒父、成癮等事件,都是因為這些生命缺乏愛的滋潤。雖然基督教標榜耶穌的愛永不改變,但耶穌的愛卻很抽象,人很難有真實的感受。因此從今天的經文中,耶穌透過一個舉動「伸手摸」,展現祂的慈心與愛。教會要顯出耶穌的愛,除了傳講福音以外,還要有實際的行動。

•建造一個接納的教會

前面提到,「排擠」是開啟邪惡的鑰匙,相對這個概念,「接納」則是拒絕邪惡的方法。接納並不是用自己的意思來接納對方,或是對方不照我的意思我就不接納他。所謂的接納,是要付上代價,打開心胸接納不同價值想法的人,並且願意對話溝通,這需要耐心與時間。但這時代的人似乎沒有太多耐心等待,常使用言語或輕視的態度攻擊邊緣人。教會該怎麼扮演接納的角色?

作家楊腓力說:「一個有平安、愛心環境支持的人,毫無疑問將會得到最好的醫治。」假如教會願意扮演接納的角色,接納被社會排擠的邊緣人,教會將成為在地的醫治與祝福。因此,當我們共同建造一個願意接納的教會,用耶穌的愛接納不同的族群、團體,基督徒將改變地方的文化氣氛。盼望每一位基督徒都能成為這塊土地的祝福。耶穌說:「我肯!」接納被社會排擠的邊緣人,那我們也問問我們自己:「我肯嗎?」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 第3483期

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06期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