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224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善待他者方能知愛
作者 / 劉炳熹

前些日子在街上買東西的時候,聽見麵店老闆獨立出資,為外籍漁工裝潢一間穆斯林的祈禱室,讓他們遠赴異鄉工作時,仍能有一個表達信仰的舒適空間。不同的族群來到這塊土地生活,會遇到的考驗遠遠超過我們想像,隨著台灣社會仰賴外籍移工的需求日益提升,如何設身處地款待出外人,就成了本地人需要學習的功課。族群共生的關鍵,來自於我們如何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能夠善待他者,才有辦法落實愛的教導,讓整個社會向前邁進一大步。

5年前,教會前往台東市區為90多歲的榮民丁伯伯洗禮。在台灣早已無其他親人的他,因著會友家庭的接納,在山上與他們生活一段非常長的時間,許多孩子皆是丁伯伯抱著長大的。即便沒有血緣關係,毫無疑問的,丁伯伯是屬於這家庭的一分子。雖然因著身體不好,丁伯伯實際來到新港教會參與禮拜的次數非常少,但每年聖誕節報佳音,大家圍繞在他的身旁唱詩祈禱,更表明著他屬於教會這個大家庭。

11月14日一早,忽然接到電話告知丁伯伯已蒙主恩召,趕赴榮家時,大家質疑著為什麼老人家身體不好、住院皆沒有通知,等到過世了才讓我們知道消息。然而該單位按著既有程序作業,回覆老人家是單身,同時又拿出一張3年前的「遺囑」,上面寫著他是佛教徒,這樣的訊息確實令人錯愕!目前我們僅能分頭進行,找出會友家庭與老人家生前在法院公證的相關文件,以及洗禮時的照片與證明,待治喪委員會時提出。

這兩年來處理會友過世的經驗,一次是遇到大型事業體衛星定位誤差的問題,這一次則又面對另一個不同類型的組織體制。好似都在與一股看不見的勢力對抗,我們唯一能夠擁有的武器,僅有上帝的愛。牧養的核心在於如何落實愛的功課,然而實踐它所要付上的代價,總是遠遠超過人的想像。究竟什麼是家庭?如何愛家?我們所重視的價值觀究竟是什麼?喊喊口號總是簡單,真的要走入人的生命、陪伴每個家庭從困境裡找出盼望,或許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吧!

還是要回到「共生力」這個概念,能夠與「不同信仰、不同族群、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合作,共享有限的資源,打造出一個共生社會」,將成為讓我們擁有未來的關鍵。

從看見一件為外籍移工付出的善行開始,再到一位無親無靠的老榮民獲得接納進入一個新家庭,此刻等候我們為其服事身後之事,要做的事情、需要發聲的事情還多著呢!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8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