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1019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建造共生團契
作者 / 劉炳熹

馬可福音書2章1~17節

這幾天通過網路與小學同學再次聯繫,看著大家的通訊錄時,發現一件令人感到驚訝的現象,多數同學都出國留學,定居在海外工作。當時就讀的學校屬於都市裡的明星小學,如今回想起來,幾乎從讀哪間小學就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發展路線了。

一直在相同的環境,看著類似的發展脈絡前進時,人們很難意識到有資源落差這回事,更難體會到,邊陲地帶的人們是如何生活,接收什麼樣的教育資源,更別說自己能為弱勢的人們付出些什麼了。

■在耶穌面前的人,不認為弱勢者與自己有關

再次進入迦百農,耶穌的名聲已是越來越廣為人們周知,一聽說祂在某屋子裡傳道,人們紛紛從各處聚集過來,把整個房子擠得水泄不通,連門前都沒有空地。當地有一個癱子,他平日的生活範圍僅能侷限在自己躺臥的褥子,弱勢者要在社會中覓得生存之地,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情。這天當整個村莊都彷彿在震動,人們急急忙忙往某方向集中過去時,癱子還沒有辦法搞清楚究竟發生什麼事,反正向來周遭的新聞都與他無關,多數人也絲毫不關心他的死活,唯一彌足珍貴的是,還有幾個朋友願意幫忙他,供給他一切需要。

忽然間一個朋友跑來通報,人們聚集要去聽耶穌講道,這位耶穌先前在村子裡替被汙靈附身的人趕鬼,又在各地行出醫治的大能。他們幾位朋友討論著,是否要把癱子帶到耶穌面前試試看呢?癱子一聽自然搖搖頭,他早就不對自己能夠得著痊癒抱任何一絲希望,更別說現場肯定擠滿了人,沒有人會願意讓路給他們過去的,沒有人會關心癱子的。縱然他這麼想,幾個朋友早已私下達成共識,無論如何都要試試看,畢竟如果疾病真得著醫治,這豈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嗎?不管三七二十一,他們就硬是把癱子抬到耶穌傳道的現場。

果真如癱子心裡所想,人潮滿到沒有一絲空隙,更沒有人理會後面有誰比自己還需要被幫助,因為人們眼裡關注的,只有自己。朋友們逐一向前詢問,可否讓一條路給他們,得到都是冰冷的回應,更有嘲諷的聲音,要他們別白費力氣了。怎麼辦,真要打退堂鼓嗎?難道這個社會真由不得弱勢者有一點點生存下去的空間嗎?耶穌這位帶有能力的老師,就真的與我們的癱子好朋友沒有任何交集了嗎?站立在門外,他們不想放棄,卻好像怎麼樣都想不到新的辦法,只能四處觀察,看看有沒有什麼機會出現。

■我們也不認為弱勢者與自己有關聯

鄉村與都市的最大生活型態差距,在於人與人關係的緊密度。鄉村裡大家彼此認識,知道多數人的狀況,也相對比較願意互相幫忙;都市則已被忙碌的節奏感劃分為一個個的個體戶,只要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大家各自相安無事,不太願意有什麼牽連。

隨著時代演變,個人主義興起,人們已經習慣只管自己的事情,凡事以自己為出發點。在鄉村或都市已經不是決定性的差距,而是人心的轉變,影響著對他者、對世界的觀點。弱勢者面對的,不是資源多寡,而是生存議題。主流教會所傳講的信息被世界潮流所影響,強調信仰的縱向連結遠勝過於橫向連結,滿足於上帝與自己的關係,今天聽到了哪些上帝對我說的話,今天上帝祝福了我什麼。

大專輔導告知我們,現在學校團契越來越疏離,因為整體教育越來越重視實用性,連帶影響大家參與聚會或服事,都會先考量聚會對自己有沒有意義。這禮拜是聚餐,有的學生就認為聚餐沒有意義,查經比較有幫助,所以選擇性出席;有的學生則是剛好反過來。但不變的地方都是,要選舉同工時,不約而同都不會有人出現,因為不想擔責任。

挑食性的信仰模式深刻影響教會氛圍,人們不再願意互相傾聽與陪伴,不再願意主動服務那些弱勢的人們,說是要尊主為大,其實追根究底都是唯我獨尊,心裡面並沒有上帝。教會總是高喊著要建立無牆教會,通過會議討論著圍牆要多高,或者要全部打掉,卻忘記了關鍵不在於有形的圍牆,而是人心所築的牆把人隔絕在上帝的恩典之外。

當我們越是隔絕他人,越是不願意跨出自己內心的高牆,就越是把自己也隔絕在上帝的門外,還沾沾自喜誤以為自己是屬於上帝的兒女,絲毫不知我們就如癱子一樣,生活圈僅有那塊褥子而已。

■耶穌陪伴弱勢者向前行

一個突發奇想的點子出現在褥子團契裡,他們決定把癱子抬上屋頂,從屋頂開個洞後把他縋下去。正當講道的現場,從頭頂上掉落些塵土,所有的人都愣住了,耶穌肯定這幾個人的信心,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這話引來文士們的不滿,議論耶穌僭越了職分,做出竟然只有上帝才可以做的赦罪宣告。癱子不僅為身體的病痛所苦,更承受著長期以來各樣纏繞於生命裡的罪,此刻在耶穌基督的面前,一切皆已得著解除。面對文士的質疑,耶穌反問赦罪與癱子拿褥子起來行走,哪一項比較容易呢?

赦罪的宣告僅能來自於上帝,那麼赦罪就是件難事,但以驗證的角度來看,赦罪相對容易;另一方面,醫治未必是前所未聞的事件,因此看來拿褥子行走簡單得多,若要用實際果效印證,那醫治也不容易。無論如何,對耶穌來說兩者皆不難,可是對忽略弱勢者、頑劣的人心來說,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可能。耶穌看見這群朋友們的信心,看見癱子生命的需要,願意陪伴他們往前走,讓這團契的能量繼續向外擴散,眾人都大感驚奇,歸榮耀給上帝,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事!」

接著,耶穌繼續往前走,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在稅關坐著,就對他說:「來跟從我!」當他們在利未家裡坐席的時候,裡面滿是稅吏與罪人,文士繼續批評這樣的行為:「他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飯嗎?」耶穌回應這些質疑:「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召罪人。」耶穌的眼光,始終聚焦社會底層的弱勢者,與為人所嫌惡的罪人,每一個醫治行動,讓軟弱的人們得著往前走的勇氣,經歷生命的轉變。

■我們也被邀請陪伴弱勢者向前行

教會永遠在與弱勢者同行的路上更加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每一個跟隨耶穌的人同樣在與他人同行中領略恩典的真諦。啟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團隊內部討論一段時間,初衷是照顧教會中的年長者,再慢慢擴散出去邀請社區中的年長者一起加入。幾個月前,因著研擬食農教育的教案,新港教會走入田裡學務農,從各樣的錯誤裡累積經驗,卻也引來各方不同的夥伴攜手同行。老人家騎單車去巡田,一大群青少年幫忙種地瓜,社團學生幫忙整地,兒童邊澆水邊玩樂,打工換宿的朋友也來插花貢獻一番。就在預備收成的時候,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學員們恰好安排要體驗。於是,就由一群快樂天使們幫我們收成,分給他們一些青菜後,其他就是關懷據點共餐所需的葉菜。

上帝凝聚各式不同族群,大家貢獻出自己一小點的力量,讓照顧的循環在我們中間發生。同時,教會的繪本祝福行動也展開了,將27本來自各方的祝福送到學校一個班級,孩子們對於能收到這份禮物感到十分開心,班導師計畫在班上設置一個書櫃,讓學生互相交換閱讀繪本。未來,教會會進到班上負責閱讀課,希望通過一本本的故事,鼓勵這群孩子,也從他們回覆卡片裡,創造與送書者的連結,延展各樣新的可能。
這學期以來,教會的角色越來越吃重,來自各級學校的邀約,希望我們提供導覽服務,希望我們前往學校教學、帶領研討會,還有既定教會兒童青少年關懷、老人關懷事工、社會農場……等。回溯這段歷程,真是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任何一個行動都不是人有辦法計畫出來的,是上帝自己邀請我們參與在福音故事裡,通過與弱勢者同行,不住體會箇中奧妙。因著這份感動,我們被鼓舞、被改變,生命藉此更加豐富,更加活出新的色彩。

×   ×   ×

每個行動,都是一份來自上帝的邀請,期待我們能跨出那一步,不被眼前的困難、不被自我中心的思維限制。耶穌看見「他們」的信心,讓軟弱的癱子得著醫治,這段信息要喚醒的,是我們的信心,一個又一個奇妙行動的開展,為要把每個人的心連結在一起,讓那些被忽視、被排斥的人們,有機會領受耶穌的醫治,因為「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13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