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2068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什麼能永恆不變?
作者 / 施壽全

多年前在某醫院的董事會上,院長依例報告院務狀況後,有位董事提議,請院長說明30年後醫院發展的願景,一時讓院長語塞。這位董事的理由是,醫院能長年經營狀況良好絕非倖致,但部分原因,應與管理者是否高瞻遠矚有關。這位董事的話或許沒錯,但縱觀歷史軌跡,太長太久的期待,其實是經不起考驗的。

這個世界的事物變動非常迅速,讓人目不暇及,有時停下來想想,真的會興起「實在沒料到」的感慨。
30年前,一條1MB的記憶體,售價1000元,現在1TB的隨身碟,還不到2000元。1980年左右,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巷弄中的房屋,每坪售價僅約8萬元,30年後,已逾80萬元。

20多年前沒有高鐵,島內交通不便,所以四處興建機場。1999年,高鐵開始建造,當時社會爭議不斷,記得還有專家投書媒體,計數高鐵從啟動到暫停,在幅員長度有限的台灣,如何的沒有效率。如今事實證明,高鐵的確翻轉了廣大民眾的生活與工作型態,讓航空公司國內航線式微,也使許多航空站成了蚊子機場。但我們能說當年廣建機場的決策錯誤嗎?

30年前,有種抑制胃酸的專利藥,大賣超過10年,售價曾高達一粒52元,目前學名藥仍在使用中,但僅剩3~4元。

如今才了解,「性別差異」可能是存在已久的事實,必須尊重,但以前只有「兩性關係」的概念。

醫學上,包括內、外、婦、兒等相對直接攸關性命處理的專科,持續至少30年,都被稱為「大科」,是醫學生優先選擇的志願;但近10多年來,變得比較乏人問津,反而諸如眼、耳鼻喉、皮膚及復健等科,過去被稱為「小科」,如今叩門者絡繹於途。

專科志向絡繹於途並非醫療需求大幅增加,但醫學生卻願意排隊等著,而業務負擔始終沉重的科,則相對招募人手不足,以致不免有接近踩踏「血汗」灰色地帶的情況發生。造成醫界分配不均現象的緣由有些複雜,年輕一代觀念的改變應是關鍵之一,但這並非半世紀前所能逆料。

有人一夕爆紅,也有人瞬間殞落;曾經海誓山盟的愛情,不旋踵就反目成仇的故事屢見不鮮;好朋友一點誤會,也可能就此斷絕往來。

雖然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有脈絡可循,但似乎沒什麼事能永恆不變。我們有什麼可以全心堅持的價值?有什麼能夠恆久牢固的依靠?顯然只有「信仰」了。

羅馬書12章2節:「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但以理書12章3節:「智慧人必發光,如同天上的光,那使多人歸義的,必發光如星,直到永永遠遠。」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26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