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296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從教會走向世界(下)
淺思後疫情下的教會宣教
作者 / Vuruvur Ruljadjeng

使徒的宣教模式不是只在一個地方等待人來,而是在聖靈的帶領之下,往外去接觸人群,宣揚福音。教會不是只有一群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因著基督耶穌而連結在一起的群體。

使徒行傳1章8節提到:「聖靈臨到你們的時候,你們會充滿著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和撒馬利亞全境,甚至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由此可知,使徒見證基督不是只有在耶路撒冷,而是「向外」勇敢地在眾人面前,公開見證耶穌已經復活。而「向外」去宣教不是只有單純地認為是要離開教會硬體的建築,而是開展我們對宣教的視野與心態。使徒以為耶穌會一直跟他們在一起,但事實上並沒有,而是離開他們並且差遣他們。耶穌打破了他們的既有觀念,給他們更大的視野。

因此,後疫情下的教會在宣教的視野中,也要大膽的在聖靈帶領之下走向世界,傳揚福音。

◆網路科技的使用:萬人的教會

《台灣教會公報》報導有關網路宣教文章中,也曾引用加拿大大眾傳播學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著作的《認識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提到:「媒介是人類身體的延伸。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電話是耳朵的延伸。網路無疑是人類五感的共同延伸,透過網路可以抵達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可以聽讀寫看感覺……,相信不久的將來還能夠嗅聞,出現像科幻電影『企業號』裡的全息室,透過虛擬實境的方式與遠方的人接觸,未來,什麼事情都能在網路上進行。」

在網路資訊與通路爆發的現代,網路世界中雖然有許多的試探,各種訊息、思想的快速流通也產生不確定性,但教會不該把網路當作毒蛇猛獸,若基督徒與教會不能在網路上分享福音,那麼恐怕在高度仰賴網路的現代社會中,會失去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福音管道。能參加教會實體聚會、面對面交流固然是最好,但如果因為工作、生病或其他原因而無法親身來到教會,透過網路科技一同參與聚會和領受信息也是一個好的補償方式。比起斷絕教會生活與肢體溝通,網路媒介補足現代人因為工作時間限制而無法聚會的缺憾,並且不可否認的是,網路媒體的福音事工可以產生更大的影響,包含對未信者。

然而,在使用網路工具的同時更要深思,我們不是要依靠或是完全的使用網路成為我們宣教或是聚會的工具,謹記:工具始終是工具,不是主要目標。而是如歌羅西書3章15~16節所說:「基督所賜的和平要在你們心裡作主;為了使你們有這和平,上帝選召你們,歸於一體。你們要感謝。你們要讓基督的信息豐豐富富地長住在你們心裡。要用各樣的智慧互相教導、規勸,用詩篇、聖詩、靈歌從心底發出感謝的聲音來頌讚上帝。」要用各樣的智慧來分享上帝。所以,新媒體的使用不單會照顧我們自己的會友,也讓全世界的人有機會聽見福音,我們也可以說,我們是萬人的教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若妥善地使,可用成為傳福音的利器。

◆重視青年世代的興起:重視下一代成為接棒人,成全新的世代

分享一篇寓道故事〈一把破舊小提琴〉:在一場二手拍賣會中,有一把看起來非常破舊、磨損得非常厲害的小提琴。有興趣的買家撥了一下琴弦,發出的聲音跑調了,難聽得要命。老闆開始出價美金10元,沒人回應;5元,還是沒有人有反應。他繼續降價:「1元?5毛?只要5毛錢!」老闆繼續說:「我知道它值不了多少錢,可只要花5毛錢就能把它拿走!」這時,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年人走到前面來,拿出手帕把灰塵和汙垢擦去,慢慢撥動著琴弦,一絲不苟地給每一根弦調音,之後放到下巴,開始演奏。從這把琴上奏出的音樂是現場許多人聽過最美的音樂。現在又開始重新出價,一人說100元,另一個說200元,然後價格就一直上升,最後跌破眼鏡地以1000元成交。

為什麼有人肯花1000元買一把破舊、曾經5毛錢都沒人要買的小提琴呢?因為它的琴弦被調整了,能夠演奏出優美的樂曲。人也是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某項與眾不同的才能恩賜,是能夠發光發熱的!只要我們能夠找出來,並且加上調教與磨練,一樣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醜陋的蚌殼被人棄置,裡面耀眼燦爛的珍珠卻毫不減損其光芒。

在教會中,我偶爾會看見,上一輩的人看現在的年輕人,常認為年輕人沒有信仰應該有的樣子,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他們很奇怪。但是要記得,我們看的不是他們的外在,而是他們可以被使用、榮耀上帝的生命。
所以,教會要看重年輕人的價值,按著上帝的真理,給予他們認識真理與聖靈的環境,使他們的內在恩賜能被挖掘出來,發光發熱、作光作鹽!如同在撒母耳記上16章7節,上帝說:「我看人不像世人;人看外表,我看內心。」

◆重視門徒訓練:教會是一個訓練場所,不是一個保母中心

2021年,新竹聖經學院靈性教育研習所舉辦「不再一Young:全球青年趨勢vs青年牧養契機」課程中,講師、屏東中會和平教會牧師葛兆昕提到:「沒有經過門徒訓練的基督徒,不是真正的基督徒。什麼是福音?你就是福音!活出福音不只是一個信息而已。」正如馬太福音28章18~20節:「天上和人間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並且教導他們遵守我所給你們的一切命令。記住!我要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
而當我們看見耶穌在地上帶領門徒的過程,可知基督花了三年半的時間服事,用關係相伴的行動,清楚地向每一位跟隨祂的人展現出信仰群體應有的關係與狀態,而且是建立在小型的關係培育中。這種小型的關係相伴,正是彼此深入關係的陪伴同行。

教會的復興與門徒訓練關係不盡然是相對的,但當我們看見基督大使命的提醒,我們會清楚知道福音的最終目的,絕對不是將人帶進教會、穩定聚會、委身教會而已,而是塑造他們成為基督的門徒,並且差遣他們進入世界得著更多的人成為基督的門徒。

因此,門徒訓練在後疫情時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基督耶穌的福音已經不能只是在禮拜堂裡面被宣講,而是要進入到人群中被「看見」。如何讓福音被「看見」,不是只有辦大型活動與節期慶典聚會,這些聚會沒有不好,但是深刻植入人心的福音影響力,是來自於生命的對話與關心。

使徒行傳9章33~35節提到,彼得的醫治:「遇見一個人,名叫以尼雅;這人癱瘓了,在床上躺了八年。彼得對他說:『以尼雅,耶穌基督治好你了。起來,收拾鋪蓋吧!』以尼雅立刻起來。所有住在呂大和沙崙的人看見他,就都歸信了主。」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見重要的信息:福音不僅是能聽見,並且也能夠「看見」;我們身上應當有一些特點,叫別人也能看見,「就都歸信了主」。

後疫情宣教的世代不是指年齡,而是在同一個時間裡的一群人。正如葛兆昕說:「記得,不傳福音的教會是沒有生命的;不重視門訓的教會是沒有精兵的。」所以,教會是一個敬拜神的起點,是萬國禱告的殿,是領受信仰真理信息的教室,更是訓練門徒讓人看見福音的基地。因此,在後疫情的時代中,要起來!越過約旦河,因為神要帶我們去贏得另一個豐盛之地。

█反思與展望

疫情讓我們重視宣教嗎?還是疫情讓我們看見「再不宣教不行」?如果疫情是提醒我們「再不宣教,主的日子來到的時候,我們無法交帳」,那麼我們更需要在疫情逐漸趨緩之後更認真宣教。宣教的使命絕對不是因為疫情才開始,而是一直以來都不應該放緩與停止。

疫情的來到也提醒我們,肢體之間的「彼此相愛」「關懷」與「合一」。宣教沒有分教派,福音也不會分方向。我們從聖經中看見,當上帝興起使徒保羅在外邦努力宣教的過程之中,彼得也是很努力地在自己的猶太群體中,不斷地傳福音。因此,我們可以看見,當使徒們在環境的逼迫中,上帝預備的宣教方向是內外兼具的;不單是對未聽過福音的人傳福音,也要對已經認識上帝的人傳福音。

◆教會在地上的使命:在患難中見證基督的福音

在疫情之下,教會要患難見真情,不是俗世的情感,而是基督耶穌要使人得救贖的真感情,也就是充滿盼望的福音。教會要繼續用各樣的方式傳福音,使人得安慰,將盼望帶到人群中。
「願上帝,就是那希望的泉源,因著你們對祂的信心,讓你們充滿各樣喜樂、平安,使你們的希望,藉著聖靈的能力不斷增加。」(羅馬書15章13節)在後疫情的挑戰底下,教會人數似乎大受影響,但是,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貢獻一己之力,因為耶穌基督的愛做了最美的見證。(全文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53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