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信仰與生活
點閱次數:220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認同苦難,不再是業障
作者 / 黃正州

有次我去參加《歌詩佮酒館:遊畫愛爾蘭民謠》新書講座,作者陳義仁牧師介紹〈毋通嫌伊慢鈍單純〉(Scorn Not His Simplicity)這首歌時提到,愛爾蘭人相信家裡出兩種小孩,代表上帝極大的祝福:一是神職人員,一是殘疾人士。

前者我大致可以理解,後者對我這慕道者來說,實在無法想像。畢竟要照顧行動不便的家人,是何等辛苦的事,更不用提社會的異樣眼光。

在讀了多年佛經和一年聖經之後,要問我基督教與佛教最大的差別,我想到最具體的,就是這個我以為消除不了的「異樣眼光」。

█從輪迴業障,到奇異恩典

就算不是佛教徒,應該也聽過「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這句話,因為有一世接一世的輪迴,今世的殘疾不會是偶然。

舉例來說,在《法句經》裡,弟子問佛祖,為何護眼尊者雙目失眼?佛祖的回答是:他曾是醫生,醫好一位病患的眼睛,但因這位病患沒有依承諾回報,於是他偷偷換藥,以致這位病患永久失明。由於這個惡行,護眼尊者之後的每一世,都是視障者。

我以前聽這故事的心得是,當醫生要有醫德,做人要誠實守信,而且不要報復,以免萬劫不復。我看過另一種更高段的說法是,慧眼比肉眼重要,畢竟這位護眼尊者後來也靠著努力修行,而成為令人敬仰的對象。總之,主旨就是要勸人為善。

不過,熟悉聖經的人讀到這裡,應該會想起約翰福音9章1~3節的故事。那時,學生問耶穌,一個生下來就失明的人,是他的罪或是他父母的罪所造成的呢?耶穌回答:「Chit人無犯罪,伊 ê 父母亦無;獨獨 beh 用伊來顯明上帝 ê 所做。」(巴克禮漢羅譯本)

我第一次讀到這段經文時,內心深受震撼。如此明確地,耶穌告訴世人,一個失明的人,包括他的家人,都毋需背負任何無從驗證的罪。從這兩個不同觀點建立的兩種社會觀點,坦白說,對我這種外表健全的人,不會感覺到差別。但是,對一個弱勢者來說,從出生的開始,就此走上截然不同的路。

我也必須承認,我不太懂耶穌接著說的「顯明上帝 ê 所做」,直到我讀到甘為霖牧師的事跡。不過一百多年前,台灣的視障者,不是深居簡出,以乞食維生,就是當算命仙,難以脫離社會的歧視,以及對自己悲慘境遇的悔恨。到了1891年,甘為霖設立台灣第一間盲人學校──訓瞽堂,引入點字書,有人因此受到教育,接觸基督信仰,因而重生。而這影響的,不止是訓瞽堂的學生而已。

█入偏僻路的,要給予指引

在1897年8月的《台南府城教會報》,記載三個「青盲囡仔」順利抵達日本的好消息。甘為霖一直希望選派學生去日本進修,但向日本政府爭取經費未果。不過,這消息傳到日本後,改由民間舉辦音樂義演,透過售票收入和奉獻,最後終於讓陳春、蔡溪、郭主恩三位盲人朋友得以成行。

我想,不管是買票入場的、與他們共同生活的,甚至讀到這篇報導的,應該都深受感動,認同「苦難不是永遠消不去的業障」。不僅如此,從這裡也印證愛爾蘭人說的,肢體殘缺的同胞,的確顯明上帝所做的,是大大的祝福。

我最近讀完《廟祝問答》(Biāu-chiok būn-tap,1914年,台南聚珍堂出版),這是訓瞽堂最早的點字書教材之一,內容是講述傳道人和廟公兩人之間的信仰對話。就我以前和我身邊的親友而言,對於信仰多半還停留在廟公的位置,花許多時間和金錢去廟裡點香、燒金紙,卻沒有好好想過背後的緣由。

舉例來說,如果神明需要你燒的紙錢、紙衣,那在紙張發明之前,那些神明要怎麼辦?又假使玉皇大帝是宋徽宗所封,這個亡國之君的權力真的足夠干涉天庭嗎?

我知道這些疑惑,甚至這整篇文章,對於已經信入基督的人來說,可能都顯得幼稚,但我最後仍要引用《廟祝問答》中的一段話作為結語,懇請大家發揮耐心和愛心,去幫忙還在迷途之中的人。

傳道的說:「設使有人反背正直的路,入偏僻的路,無人給伊指點引導,就呣知伊所行有錯誤。今我流傳這道理,親像指點引導對的路一般樣;欲信呣信,總是出在你,歡喜呣歡喜,也出在人。若是給你講到詳詳細細,無嫌勞苦厭倦,是我的本分應該然的。」(白話字譯寫)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34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