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156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捨命見證基督的人
作者 / 荊墨
《尼祿的火炬》,1877年,席里瓦斯基。

自17世紀起到冷戰之後,長達3個世紀時間之久,波蘭國勢的主旋律是一連串悲調哀歌,經歷了列強瓜分、拿破崙建立親法政權、蘇德條約,乃至於冷戰時期的兩極對峙,波蘭人民雖多次起義革命,但仍難以脫離強權的統治,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方有改善。

波蘭遭此命運其中一個原因,乃在於其所處地緣之故。位於東歐的波蘭,東有俄羅斯,西方則有德、法等西歐諸國,夾於兩者之間的權力競逐,一直是波蘭等東歐國家無可避免的處境。然而在這陰翳的歷史中,如同波蘭的國歌〈波蘭沒有滅亡〉(Mazurek Dąbrowskiego):「波蘭沒有滅亡,只要我們一息尚存。」波蘭人民一直都沒有氣餒、絕望,且有不少波蘭人民即使流亡海外,仍以各種方式表達對祖國的忠誠與掛念,著名者如居禮夫人(Madame Curie,1867~1934年),她所發現的化學元素釙(Po),即是以波蘭(Polska)命名。

■故國境遇

居禮夫人作為並非創舉,長年活動於俄羅斯的波蘭畫家亨里克.席里瓦斯基(Henryk Siemiradzki,1843~1902),同樣以他卓絕出眾的畫技,留下了許多關於以聖經典故、古希臘傳說故事、肖像為主題的創作。其中有不少畫作藉由基督徒受逼迫、殉道的主題,隱喻波蘭的境遇,也暗示著俄羅斯帝國一如羅馬帝國般,終將消失於歷史洪流,而波蘭人民將如這群基督徒般,得到盼望的國度。

這些作品中,譬如《基督徒在墓穴入口受迫害》(Prześladowca chrześcijan przy wejściu do katakumb),幾個基督徒為了聚會,躲避著羅馬士兵的追捕而躲入墓穴,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精明的羅馬士兵早已掌握他們的行蹤,在墓穴外守株待兔,準備一網打盡,這幅作品雖然沒有具象的逼迫畫面,但席里瓦斯基對情境的生動描繪,卻讓人為這群基督徒的處境捏了把冷汗。

1877年,席里瓦斯基創作《尼祿的火炬》(Pochodnie Nerona),這幅作品中,基督徒的處境更加艱難,皇帝與臣子喧嘩嬉鬧著,等候即將上演的好戲;右側的僕役忙上忙下的,有的燒火,有的架梯,有的準備貼上告示,有的準備點燃火炬。而綁在木頭上的人,男女老幼皆有,告示上的十字架符號表明他們基督徒的身分,即將點燃的火把,暗喻他們即將面對的命運。左側的戲笑歡愉,對比著右側即將發生、慘無人道的絕境,形成極強烈而尖銳的反差。

蒂爾(Dirce)是希臘神話中底比斯王后,被綑綁在狂奔的牛角上,蒂爾死後成為噴泉,即是酒神之泉。席里瓦斯基創作於1897年,現收藏於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的《基督教的蒂爾》(Dirce chrześcijańska),描繪一幕塵埃落定的殉道,而行刑的方式則是結合希臘神話,更顯得羅馬皇帝對基督徒的惡意。畫面中尼祿率眾圍觀逝去生命的一人一畜,黑牛身上插著長槍,這是牠吃痛狂奔的原因,而少女被綁在發狂的牛隻身上,下場不言可喻。畫家技巧地避開了殘忍的行刑場面,淡化了血腥,只呈現行刑的結果,讓她如同熟睡一般恬靜而優美地告別這個世界。

席里瓦斯基藉由這些以受逼迫、殉道為主題的作品,陳明、暗喻對故國的同情追想。然而對今日欣賞這些作品的我們,連結我們的不是畫家對波蘭的情懷,也不是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而是那些為了基督不顧自己性命的見證人。因為基督徒蒙召與聖徒同國,雖有地上國度的身分與責任,但最終所服膺、企盼的卻不是終有興衰起落的國家,而是天上基督掌權、永遠長存的國度。

■聖徒同國

這國度的分別,令受到刀劍威嚇的人,有了一個世人以為奇怪、看為愚昧、不能理解的抉擇。

對為義受逼迫的人而言,他們若對所信的道不那麼認真,他們就不需在曠野、山嶺、山洞、地穴等艱辛的環境中飄流無定,只為了與弟兄姊妹的聚集、與主相親,對殉道者而言,他們若否定所信的道,他們還有生存、得釋放的可能;他們若想念他們的親從、家鄉,還有回頭的機會(希伯來書11章15節);可是他們沒有,他們似乎做了一個更艱難的決定,若不是擁有基督信仰,我們很難理解他們的決定。

這國度的分別,並不是政治、種族的分別,而是立基於死裡復活的生命、上帝的話語,當我們考察聖經,可以發現天上國度呈現的是與世界截然不同的樣貌。耶穌指出地上的君王對臣民具有轄管權,但是屬基督的,越是為首,卻要做僕人的事,如同那天上的君王來到屬於祂的地方,乃是要服事人、捨命、作贖價(馬太福音20章25~28節)。

我們閱讀保羅寫給教會的信,他在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的生命根基上,勸勉教會應當尋求、思念上面的事,因為在那裡有為我們捨己的基督,坐在上帝右邊(歌羅西書3章1~5節)。他們深知地上權位雖然強勢,也腐敗扭曲,可是天上仍有公義、聖潔、真實的君王掌權,所以面對冤屈,寧可讓步,聽憑主怒(羅馬書12章19節),甚至有作見證被殺的,在天上等候審判伸冤,直到今日(啟示錄6章9~10節)。他們信心的眼睛看到一個天上、永遠的國度,藉著聖經的啟示,他們清楚知道自己與世人所走的並不是同一條路。

■基督的死

這些見證人的情操、抉擇似乎可歌可泣,正如他們的經歷有感人之處,因而被這位波蘭畫家作為主題一般。但是我們的焦點不當是他們,而是在天地的主身上,更直接地說,早在他們選擇這條路之前,他們在創世之前已在基督裡被揀選(以弗所書1章4節);早在他們為信道受苦之先,基督已經輕看羞辱、忍受十架(希伯來書12章2節)、在肉身受苦(彼得前書4章1節),人子的死,不單成就挽回祭,更使一切因信接受祂的,與之同死不在罪中活,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中,因信與基督同活(羅馬書3章25節)。

如此,我們藉著聖經,曉得這群見證人所以如此,非因他們輕看生命,乃是因為基督已經為他們的罪死,他們因行善、因持定真道所走的苦路,不過是跟隨基督的腳蹤而已(彼得前書2章21節)。而直到今日,這仍是擺在基督徒眼前的路,逼迫以刀劍以外的形式出現,試探以層出不窮的樣貌冒出,但基督徒跟隨基督,且寧可捨棄地上安逸、負起主的軛、奔行永生窄路,仍與過去千萬聖徒相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355期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nryk_Siemiradzki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