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2954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葛欣如的美國心台灣情
三義客家庄宣教
作者 / 採訪◎方雅惠

她是來自佛羅里達州的美國人,卻在台灣苗栗三義客庄定居了27年,這裡成為她的家,她也融入當地成為三義的風景。

1986年,葛欣如(Brenda Carter)初次到台灣,在關渡基督書院教兩年書後,回美國募款一年,1989年底回台,「我決定繼續當『美婆』,介紹台灣人與上帝建立關係。」起初她隨一對宣教師夫婦至三義開拓,一個禮拜坐野雞車或開一台破車南下兩趟,以英文班和當地人建立關係,也協助剛成立的福音中心。來來回回持續一年半後,她確定以客庄為禾場,於1991年搬到三義。1993年,教會加入出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牧師彭德郎以客家宣教為異象成立的跨教派「崇真堂」,正式改名為「三義崇真堂」。

葛欣如坦言,外國宣教師比較容易適應基督書院的環境,所以那裡比較不缺外國人服事,但她看到的是三義的需要,看到許多人從來不知道耶穌、沒有讀過聖經。雖然耳聞客庄是福音硬土、客家人硬頸,但她認為父親也說她從小很頑固,所以也許神就是要把她放在這個地方,接觸客庄後覺得一切都很好,「神非常自然地把我的心轉到三義。」她決定堅持到底。

■磨合不易

位於苗栗南端的三義,日治時期即以木雕聞名,一度式微,轉往發展觀光後開始復興,並有許多藝術家進駐,但在地木雕70%和民間宗教有關係。事關生計,加上客家人很難放棄祭祖傳統,傳福音碰到很大的困難。葛欣如坦言,許多人接觸福音後覺得很棒,但因為要付的代價太大,考慮到要面對的壓力之後就退縮了。

無論如何,葛欣如努力做撒種的工作。她幼時其實頗內向,在5個兄弟姊妹中,常常安靜到讓人忘了她的存在。但宣教讓她無時無刻想著如何和人建立關係、傳福音,開始變得喋喋不休,和誰都能聊。2012年從加拿大返台落腳三義的陶藝家吳菊是崇真堂核心同工,參加葛欣如的讀經小組有5年之久,她認為葛欣如最大的恩賜莫過於高度親和力,「總是讓人一見如故,非常有魅力,三義的老人一半以上都認識她。」

然而,看法不同在所難免,和在地同工的磨合成了一門不容易的功課,讓她學習如何定睛在神身上。十幾年前,她一度因為各方壓力接踵而至,感到極度痛苦,正當她瀕臨崩潰,神在一次聚會中,藉著取自以賽亞書53章的詩歌歌詞醫治她:「耶穌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痛苦。耶穌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完全得醫治。」

這首詩歌讓葛欣如想到耶穌如何從尊貴的神成為無助的嬰兒、受限制、被罵、被打、沒有還口,也得不到人們的尊重,她開始覺得自己的苦算得了什麼,「那一刻,好像耶穌在邀請我,願不願意單單因為這些人的需要,繼續下去?」

■回到福音

事實上,早在1993年,葛欣如即接觸到「兒子名分」(Sonship)課程,教導如何對自己傳福音,在神的接納、赦免及同在裡坦然面對自己的罪,不再怕人怎麼看自己,得到安息。她坦言,雖然知道這使人釋放的真理,但有十幾年時間她還是對罪盲目,當與同工起衝突時,她只看到她的「對」與他們的「錯」。直到神終於攻破她剛硬的心,讓她看到即便她是對的,若缺乏愛,她在神的面前還是錯。她深深省察自己,「我發現多年來我是用肉體去成就屬靈的事。但是基督徒百分之分是靠著耶穌為我們成就的義,當我想建立自己的義,就是把福音和耶穌丟掉,變成行善積功德的心態。」

聖靈不斷地提醒葛欣如福音的內涵,她開始明白並經驗到馬太福音11章28節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在福音裡她是安全的,可以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再防備、不再為自己辯解,「神對我說:孩子,我已經完成了。」爾後當她聽到別人的批評,她會說:「如果你真的認識我,你會知道我比你說的還糟糕。」因為在福音裡有安全感,她能夠在人前承認自己的不堪及驕傲。

曾經受苦那麼多年,讓她更能同理他人的掙扎,當她為許多牧者上課時,總會先問他們:「你會用安息、輕省、容易來形容自己的事奉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否定的。走過荊棘路,她回頭堅固弟兄,「很多磨我們的事,就是在塑造我們,讓我們越來越像耶穌,並感謝上帝。」

■在地情深

葛欣如在美國時常搬家,讀過兩所小學、三所高中及兩所大學,從來沒有在同一個地方待超過5年,卻在三義一待27年,成為道地的台灣人。走進她的家,各地帶回來林林總總的各種擺飾、玩偶、古玩占據了客廳整個牆面、櫥櫃、房間書架乃至樓梯轉角,每個收藏,她都有故事可以說,愛家之情溢於言表。

九二一大地震時,隔天葛欣如必須參加四年一度的亞洲區宣教士會議,於是飛去泰國。回來後才知道別人以為她被嚇跑了,她卻覺得那幾天不在台灣很痛苦,因為家和家人有難,不在身邊很難受。有朋友勸她自己要安全才能夠繼續傳福音,她卻說:「若我遇到危險就不願意陪伴,我所傳的福音也失去了說服力!」

對於客家教會不講客語,葛欣如也比客家人還著急。以前她曾堅持崇真堂主日崇拜時必須將華語翻譯成客語,但年輕人都講華語,連長輩也不堅持,慢慢無以為繼,「但很多長輩心裡的語言是客語,我覺得有點可惜。」有一位70歲的鄰居是她傳福音的對象,某個主日難得自己進到教會,結果那一堂剛好沒有客語翻譯,他一聽到講華語,轉頭就要走。葛欣如趕緊挽留他,他卻說:「我以為你們是客家教會。」

葛欣如學華語時住在一位朋友家,後來也成為她台灣的家人。朋友媽媽撫養8個孩子長大,是典型剛強的客家人,雖然女兒信主,但多年堅持拜拜的傳統,朋友也從未在信仰上使用客語。一次葛欣如以英語暗示朋友以客語帶媽媽禱告,媽媽禱告完驚訝感動到流眼淚,問:「你們上帝也聽得懂客家話?」這讓葛欣如體會到語言很重要,她很慚愧沒把客家話學得更好。

葛欣如回美述職時,常以「東方的猶太人」來向美國人介紹客家人。她表示,美國人對猶太人有一些既定的看法,和客家人非常類似,「就像硬幣兩面,好或不好是一體兩面。」譬如節儉是美德,小氣卻不好;硬頸可以是擇善固執,也可以是頑固、倔強。她還介紹客家婦女有「三大」──女人腳很大,因為要下田工作,讓男人考取功名,所以不能裹小腳;口袋大,因為很節省;手帕大,因為生活很艱苦,常常要擦汗水和眼淚。「客家族群就像他們的土樓,為了保護自己,對外窗口很少,外人很難打進去。但與其說客家是硬土,不如說他們是被忽略的一群人。」

本身是客家人的崇真堂傳道楊于民也不認同客家是硬土這樣的說法,「以我在台北服事的經驗,都市人心硬的程度也不遑多讓。客家人的確有他們的軟弱,但如果信主,也可以很敬虔。」

■開枝散葉

葛欣如早期長期開英文班與居民建立關係,所得學費一毛錢也沒放進自己的口袋,而是成立了一筆基金供應教會的不時之需,曾有幾年便用來支付幹事的薪水,也使用做宣教事工。「葛老師扮演母親的角色,帶著孩子們成長,教會多年來跌跌撞撞,持守實在不容易。」楊于民肯定她的努力、認真,招聚很多人進教會。

自2004年開始,崇真堂聘請本地傳道人,葛欣如適時放手,給傳道人成長空間,以三義為據點開展事工方向。客家神學院於2000年成立後,她有機會便教課,也參與建校小組;鼓勵及陪伴國外的客家宣教師,幫忙培訓該地同工;寒暑假也帶福音隊到各地客庄短宣,鼓勵年輕人走出去。她打趣說:「我一直給神機會帶我走,但都沒有平安,目前還是留在三義。不知道明天會如何,但我願意順服神的帶領。」

■喪禮是活人的事,怎麼結束很重要

慎終追遠原本就是華人的傳統,客家人尤其重視祖先。葛欣如20出頭便來到台灣,待在台灣的人生已經比待在美國的時間還要長,尤其婚喪喜慶幾乎都在這裡經驗,所以當有人問她台灣和美國的差別在哪裡,她其實是說不出來的,因為她對美國的了解還不如台灣多。

葛欣如談到,在台灣鄉下地方,由於家人不一定是基督徒,所以喪禮要特別謹慎,否則是不好的見證,「不是要花很多錢,但是一定要有尊嚴。」她曾聽鄉下的長輩說基督教的喪禮「簡簡單單拍拍屁股就走了,沒有尊重長輩」,其實她也頗有同感,「在台灣,可能全家只有一個人信主,如果隨便,家人會覺得幹嘛要信主?」

為了盡可能讓未信者聽到福音,三義崇真堂使用「追思三禮」做福音橋梁已20年之久,不僅詩歌改用客家調詩歌,也按傳統在喪家門口搭棚子,讓人毋需進教會就可以聽到福音,並邀請家族的權威人士參與。有趣的是,教會辦了幾次喪禮後,有道教徒看了覺得辦得很好,還問葛欣如要入教多久才可以使用教會的儀式。

此外,鄉下的傳統是看日子出殯,日子到之前將冷藏棺材停放在客廳,葛欣如就會利用那一、兩個禮拜的時間陪伴家屬,而且常常故意晚上12點到喪家陪著守靈,她笑說:「那是探訪、傳福音最好的時刻,因為別人不敢來。」家人難得都在,還可以帶著他們彼此分享,「總之,喪禮絕不是一場40分鐘的禮拜就結束了。」

葛欣如甚至將台灣慎終追遠的美好精神也帶回美國去,「回去美國,才發現美國好隨便。」今年7月,父親過世,她回美卯足全力將喪禮辦得莊嚴又隆重。譬如美國的習慣是故人略歷只寫在週報,禮拜結束後聚會時才播放追思影片,她堅持按照台灣習慣,在禮拜程序中唸故人略歷,唸的時候搭配追思影片,會場的鮮花布置,更是增添不少氣氛。她笑說過程中大家都為她禱告,因為媽媽是挑剔的人,辦不好會被唸一輩子,「但是我的台灣經驗取悅了她。」

此外,葛欣如也推崇清明節的時候使用三禮──倒水禮、獻花禮、點燭禮來緬懷祖先,也尊崇上帝。雖然有基督徒反對,覺得太傳統了,但她認為那是因為他們已習慣西式喪禮,這些禮儀既然對人也可以使用,就不必忌諱拿來追思祖先。「用這樣的儀式讓人感受到莊嚴,也沒有違背聖經,三個禮背後各有傳統的意思,非基督徒也願意參與,然後才有機會傳揚福音。」

■說說笑笑,宣教真趣味

葛欣如反應快、說話快,隨時隨地有說不完的故事和笑話,坐一趟40幾分鐘的飛機也可以搭訕鄰座,向她傳福音,下飛機前還互加LINE好友……以下我們來看看她有趣的故事。

●基督教更看重祖先
客家人看重祖先,葛欣如喜歡問人家:「你知道你阿太的阿太的阿太的名字是什麼嗎?」通常對方答不出來,接著她便說:「基督教也很重視祖先,你看,聖經裡的族譜比你們的還長,你們可能只知道幾百年,聖經連第一代祖先叫什麼都知道。」

●為什麼要拜小的?
葛欣如發現民間信仰的信徒其實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她又是好奇寶寶,常常以外國人的天真打破砂鍋問到底。
一次她去廟裡看到信徒除了拜廟裡的偶像,也向天朝拜,便問他們拜什麼,對方答:「拜天公。」「天公是誰?」「最大的。」「既然有最大的,為什麼還要拜小的?(指他們拜廟裡的偶像)」逼得對方最後只能說:「你們老外不懂。」

●羊和我
由於在三義,葛欣如常常藉著「義」字來傳福音,「所謂的義,就是有一隻『羊』披戴在『我』身上,為我承擔罪的代價,使我被上帝稱為義人,這隻代罪羔羊就是耶穌基督。」

●原來妳會說話?
一次葛欣如和朋友去爬山,沿途兩人有說有笑。此時大老遠看到一位老人家走來,待走近時,葛欣如親切地向老人家打招呼,老人家聽她講一口流利的中文,驚訝地說:「原來妳會說話!」
葛欣如也好整以暇地說:「是、是、是,我會說話。」

●葛氏民宿有口皆碑
身為宣教師,葛欣如深諳白白恩典、白白捨去的道理,非常慷慨好客,車子、房子隨人用,車上還貼心地放著儲存上千元的悠遊卡,方便使用的人可以扣停車費。常有短宣隊借住她家,所以她家裡有足堪十幾人使用的床墊、毛巾及棉被,即使她不在家,也開放給有需要的人。
「葛氏民宿」有口皆碑,讓對面真正開民宿的鄰居都來說情,想要分一杯羹,她率直地說:「妳的要2500,我的不用錢,人家當然住我的。」

●不偉大
葛欣如有台灣永久居留權,唯一不能做的是投票,但是她覺得無妨。有人看到很多偉大的宣教師都拿到台灣身分證,叫她也去申請看看,她卻說:「但是我並不偉大,我只是胃大而已。」

●誰也追不上
有個姊妹住山裡,可是小組結束已是晚上9點,她不敢騎車走夜路,葛欣如於是每次陪她回家。姊妹問她不怕嗎?她說幹嘛怕,神與她同在,「而且我騎車很快,沒有人追得上!」後來葛欣如很期待、很喜歡走這趟路,因為山裡面很涼,沿途還會聞到各種香味,她一路奔馳覺得很過癮。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73期

相片提供:葛欣如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