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2786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我的性命獻互祢
巴克禮牧師誕生170年紀念
作者 / 王崇堯

巴克禮牧師(Thomas Barclay,1849~1935年)是台灣第一間西式大學「府城大學」(今台南神學院)創辦人。

巴克禮1875年來台,1935年10月5日在台南過世,葬在台南公墓,在台灣生活60年。他是長老教中學(今長榮中學)及女神學(今長榮女中)設立的推手。此外,他還創辦《台灣府城教會報》(今《台灣教會公報》),推廣白話字,使台灣人通過識字來得到文明啟蒙及信仰造就,也經由《台灣府城教會報》,世界發生的大事,台灣百姓可以得知;台灣教會及社會發生的事,經由英國長老教會可傳送到普世教會來認知。

寫〈台灣的巴克禮〉(Barclay of Formosa)一文的萬榮華牧師(Edward Band,1886~1971年)讚譽巴克禮是拯救一個城市的人,這城市就是府城台南。巴克禮在晚年翻譯了台語新舊約聖經,讓台灣人可用母語研讀上帝話語,由此信仰有了根基,也扎根本土。

巴克禮出身加爾文派,有為上帝榮耀而活的敬虔信仰,其自由教會的傳統,不受政府干預及自由選任牧師的精神,孕育了日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嚮往政治自由及宗教自由的獨特情操。巴克禮是蘇格蘭人,也深受當時蘇格蘭啟蒙運動科學求真的影響,但他那件膝蓋破口的長衫,讓我們知道他是一位虔敬跪著禱告的人。讀他16歲所寫的〈獻身文〉,我們更加認識到巴克禮是位全然奉獻自己所有給上帝、並用熱情與歡喜的心來實踐奉獻心志的信仰者。

●夫婦敬虔同心關愛信徒

巴克禮年輕時,有一次看到別人家住的房屋美麗壯觀,而羨慕、自許未來想成為賺錢的商人,購買如此豪美的房子。然而,巴克禮家庭虔敬的背景,古典文學教養、及英國長老會派駐中國宣教師們的啟發,使後來的巴克禮願意放棄追求財物及名聲,而將一生奉獻給上帝,並來到台灣。上帝經由巴克禮的敬虔信仰、古典文學教養,以及現代科學訓練,在台灣從事一個比賺錢更偉大的神學教育事工。

他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二年級時,寫下〈獻身文〉,表明願意將自己的心思意念、錢財、時間、一切力量都獻給上帝,成為有用的器皿來榮耀上帝。而且也要用熱切的心情,謙卑的決意、歡喜的心來實現他的奉獻心志。難能可貴的是,巴克禮從大學二年級起,每一年都會在自己所寫的〈獻身文〉重新立約簽名。

1892年10月8號,巴克禮與伊莉莎白(Elisabeth Christie Turner,1858~1909年)結婚,婚後她就跟著巴克禮在〈獻身文〉一起簽名。直到1909年,因腦瘤返回英國開刀,返台途中在上海過世,安葬在上海公墓為止。巴克禮在告別禮拜中,以啟示錄14章13節安慰自己:「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做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1931年,巴克禮牧師在他的〈獻身文〉簽名後,加上一句話說:「我天天感受上帝對我的照顧及引導,我要用這樣的感受,由內心發出的敬虔,繼續這個獻身的誓約。」

伊莉莎白是一位充滿愛心的護士,因為沒有小孩,她將教會的年輕學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地愛護。太平境教會的傳道施鯤鵬先生見證說,師母伊莉莎白非常愛護教會的兄弟姊妹,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兒女看待。彰化蘭大衛醫生也說,伊莉莎白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對於有困難或生病者都樂意伸手幫助,常常忘記自己也是一個生病的人。

相信東門教會和太平境教會的初代信徒,一定都有親身體驗到巴克禮和伊莉莎白的愛惜。看到東門教會最近修建一間小禮拜堂來記念伊莉莎白時,真是感動不已。萬榮華牧師說,伊莉莎白一生都在扶持病痛的人,她的生命如同「不熄的燈火」,照亮每一個人。其實,巴克禮也是一盞「不熄的燈火」,照亮台南市民。

●拯救府城市民的和平使者

1875年底,巴克禮初到台灣,不久就染上熱帶病。根據他自己的記載,1878年有4個月無法工作,兩個月在發燒,兩個月必須到中國休息。當時在旗後海關任職的萬巴德(Patrick Manson,1844~1922年)醫生,建議他返回英國好好休息治療。然而,巴克禮總是充滿信心這樣回答:「不管怎樣的病痛,愛心一定會勝過,愛心一定能拯救台灣。」就是這種安然、來自信仰無比的愛,讓巴克禮可以在台灣工作60年,而且有機會在1895年台灣面臨歷史上的巨大政治變動中,成為一位拯救台南市民的和平使者。

回想1895年10月,當時的台灣及台南發生什麼事呢? 1895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分三路要來占領台灣。5月29日,北部的日軍從澳底登陸,10月10日,中部的日軍從澎湖登陸布袋,不幸的是,澎湖當時的傳道林赤馬(林學恭牧師)被迫當日軍的嚮導,引導日軍從澎湖登陸布袋。10月11日,南部的日軍從枋寮登陸,10月15日進軍到打狗(高雄),最後的目標是三路日軍齊聚府城 (台南),攻下最後的城堡。

對教會來說,當時的情勢非常緊張,1895年122卷的《府城報》說到,有「匪類」四處謠傳入教者引導日本軍來攻打城市,大家要起來殺入教者;127卷的《府城報》也報導,「土匪」要來殺麻豆教會的傳道及拆禮拜堂,因為街內大老出面阻止,才沒發生悲劇。不久後,從北部逃到南部的民兵四處謠傳,彰化及嘉義的城門是信教的人去打開的,好讓日本軍進來。所以當10月14日,日軍攻打下營庄時,在麻豆的市民,有人就拿菜刀、斧頭,四處追殺入教者。很不幸被殺死的19人當中,有15位是基督徒,4位是慕道友。其中一位是太平境教會第4任傳道趙爵祥的長子趙大恩,他在醫館習醫,派在麻豆服務,本想返回府城結婚,沒想到也遭殺害,當時他只有22歲。

其實1895年6月日軍攻台時,宣教師的家屬,包括巴師母都到廈門避禍。留在台灣的巴克禮在7月發燒到40度,巴師母很勇敢地從廈門返回台灣來照顧他,最後巴克禮也不得不坐船到廈門,後到日本休養。直到10月返回台南時,巴克禮聽到麻豆發生的慘案後非常傷心,很佩服台灣的信徒,他們信仰堅定,沒有逃走,讓他非常感動。10月20日禮拜天,黑旗軍劉永福已經逃走,台南的仕紳前來請求巴克禮可否去請日軍入城,避免城市居民遭到殺害。當時的巴克禮不敢答應,因為6日前才發生麻豆事件,基督徒被殺,他害怕同樣的事情也會在台南發生。但另一方面,他也得到英國領事傳來的消息,說日軍準備禮拜一進城,禮拜二砲轟府城。在這危險時刻,上帝使用巴克禮牧師成為一位和平的使者,引導日軍和平入城,拯救一個城市的人免被殺害。

巴克禮跟北部引日軍入城的辜顯榮有什麼不一樣?巴克禮是被台南市民請求去引領日軍入城,避免市民遭到屠殺;另外,巴克禮也沒有像辜顯榮般地受到日軍的回報,而往後過著榮華富貴的日子,福及後代。我在想,巴克禮如果自私一點,跟日本統治者要一大塊土地來辦神學教育的話,今天,台南神學院的規模一定更大。當院長的人也不用那麼辛苦,四處奔波募款。當然,巴克禮不會這樣做,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榮耀上帝,成為有用的器皿來助益台灣人民。

●恪守誡命將一生所有獻給上帝

巴克禮年老的時候,仍擔任著太平境教會的小會議長。曾任太平境教會牧師的王南傑牧師說,巴克禮對想信耶穌入教會的慕道友「問道理」後,都會要求他們讀《聖詩》306首(新《聖詩》382首)〈我的性命獻互祢〉全首,來勉勵要信耶穌的人,一定要將生命的所有奉獻給上帝。

巴克禮因為沒有子女,過世後,他的遺物由英國領事館領回交還給巴克禮在英國的親人。特別是巴克禮所寫的〈獻身文〉,就這樣傳給他哥哥的兒子喬治.巴克禮(George Barclay)牧師來保存,後來再傳給喬治.巴克禮的女兒凱薩琳(Katherine)保存,最後交由凱薩琳的兒子威廉.馬林(William Barclay Marin)保有。這份巴克禮親筆寫的〈獻身文〉,經由張瑞雄牧師的奔波找尋,終於在2013年9月,經由巴克禮家族的捐獻到台南神學院保有,成為院藏珍貴信仰文件,激勵台南神學院師生全然奉獻,為上帝的榮耀而活,如同聖詩〈我的性命獻互祢〉所吟:

我的性命獻互祢, 做祢路用到一世;
時刻暝日獻互主, 歸榮光祢萬年久。

文章與圖片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488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47147

圖片擷取日期:2019.04.29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