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504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英國聖詩 清教徒的心靈獻祭
作者 / 李景行

基督教歷史中,英國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隨著基督教的興衰而沉浮,卻也保存獨特性。據考證,不列顛島遠在使徒時代已有健全教會組織,曾派遣主教代表參加歐陸的教會會議。四世紀末葉,羅馬軍隊撤離調返歐陸,島上教會負起自立自養的責任,不但矢志於使徒時代的信仰,實行古教會的生活,還派遣主教至蘇格蘭與愛爾蘭等地傳道。

據說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及其同伴僧侶四十多人曾受派前往,欲勸化他們離棄異端歸信基督,卻發現該地早已有活潑的教會。主後664年,他們承認羅馬教皇為最高領袖,但不直接受教皇統治,直到宗教改革時三百年間,教皇才有統治英格蘭教會的行政權。

十六世紀,英王亨利八世在政治關係上與羅馬教會斷絕,自行創立英國國教。後清教徒(Puritan,英國新教徒之總稱)因宗教、政治意見不合,以改革教會積弊為目的興起,直至1660年王政復興,清教徒遭逼迫,後人稱為「清教徒運動」(1650~1780年)。

受到宗教改革影響,英國教會發展出兩條不同的路線,其一是聖公宗(Anglican),其二是獨立宗(Independents),他們因信仰、禮拜、組織等意見不同而分開,聖公宗以不偏不移的精神,保守中庸和平的方式,保留大公教會傳統精神;獨立宗卻擺脫國家教會形式和政治的限制,脫離母會。

在此時期,教會和國家正值多事之秋,社會秩序混亂,因為政教合一,宗教信仰極不自由,教會內紛爭不斷。無神論(Atheism)學者攻擊基督教,使一般有思想的基督徒醒悟過來,圖謀改革,為信仰自由奮鬥。許多清教徒吃了很大的苦頭,相繼移居荷蘭或美洲。在這些患難中所寫的聖詩,卻都是思想愉快、充滿熱情且偏重信條的作品。

■瓦慈(Isaac Watts,1674~1748年)

宗教改革後,基督教原應用的詩篇改為「韻文詩篇」(Psalters)其中應用最廣、影響最大的有《日內瓦韻文詩篇》(Anglo-Genevan Psalters)及《新韻文詩篇》(The New Version- “Tate and Brady”)。韻文詩篇在早期英國基督教生活是偉大的貢獻,直到「英國聖詩之父」瓦慈出現,更把基督教的聖詩帶至另一個新的階段。

瓦慈更新詩篇,使它有活潑的氣氛,合於福音與現代需要。他的聖詩寫作有兩項主要的理論:1.信徒的讚美是對上帝的「獻祭」,因此詞句應該是我們自己的話語,自己的心靈之聲;2.若要使用詩篇,要現代化與基督教化。

他一生寫了600多首聖詩,其中有許多改譯詩篇而來。他把舊約時代的詩譯成新約時代的歌,且天衣無縫,不露鑿痕。他說:「大衛若生在今日,所作的也必像我的譯詩一樣吧!」

新《聖詩》收錄他多首作品,222首〈上帝做阮代代幫助〉(O God, Our Help in Ages Past),可參看《台灣教會公報》3108期介紹。

■衛斯理兄弟(The Wesleys)

18世紀,英國教會失去宗教改革的熱忱,教會越形腐化,又因唯理論(Rationalism,或作理性論)盛行,人心冷淡,談論宗教即受譏嘲,牧師傳倫理而不傳福音,社會黑暗至極。

時在牛津大學深造的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年)與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ey,1707~1788年)兩兄弟見狀極其痛心,遂組織團契研究聖經、禱告、探訪,到處遊行佈道,登高疾呼人們以信心接受上帝救恩。他們工作的果效得力於詩歌,用簡單的語言及輕快的曲調寫成福音詩歌,為聖詩開創一條新的道路。兄弟倆合作編纂詩集,並得到國家支持。查理原是位詩人,寫詩經驗使他靈感如泉湧,共創作6500首以上聖詩,且推行不遺餘力。兩兄弟皆說自己藉著聖詩引人歸主比講道還多。

新《聖詩》收錄作品中,55首〈著聽天使啲吟講〉(Hark, the Herald Angels Sing)、582首〈慈悲疼痛大人君〉(Jesus, Lover of My Soul)可參看《教會公報》3174、3115期介紹。

■托普雷迪(Augustus Montague Toplady,1740~1778年)

他是一位很有講道恩賜的牧師,講道很有力量,許多人大老遠趕到他的禮拜堂聽道。可惜因罹患肺病,38歲就蒙主恩召。臨終時,他留下一句令人深省的話:「喔!我是這樣一個污穢的罪人,在上帝的光中,我更是一個無可救藥的罪魁,但是今天我能靠著主耶穌的寶血,親近這一位聖潔的上帝,並且把我這罪魁的頭依靠在祂慈愛的胸懷。」

托普雷迪所寫的詩歌,無論表達喜樂、哀傷或讚美,筆調顯得非常輕柔,充滿聖靈感動的力量,使人好似可以透過他的詩歌摸著上帝的同在。

■約翰紐頓(John Newton,1725~1807年)

他本與父親從事販賣奴隸的工作,後來自己成為奴隸,被拯救後悔改,返回英國接受神學教育後成為牧師。他與名聖詩作家寇柏(William Cowper)兩人合編《奧爾尼聖詩集》(Olney Hymns),通用於當時英國國教聖公會,至今仍常被使用。除了寫作聖詩,他也發起禁止販賣黑奴的運動,促使英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立法禁止販賣黑奴的國家。

紐頓寫的詩歌,在在描述基督的憐憫、拯救,不忘主給他的救贖恩典。作品以新《聖詩》608首〈奇妙恩典何等甘甜〉最為知名,傳唱全世界。

■寇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年)

自古詩人擁有豐富的情感,聖詩作者更有高超的靈性,寇柏就是一位感性與靈性都相當豐沛的詩人。聖詩史上,英國產出最多聖詩作者,寇柏更被譽為「英國唯一偉大的詩人兼成功的聖詩作者」。

他舉家移居風景優美的奧爾尼後,與紐頓牧師成為知交,因而極力協助紐頓的牧會工作,並協力出版《奧爾尼聖詩集》。其中68首出自他的手筆,有幾首詩歌是他經歷嚴重精神衰弱後寫成,因此有人質疑他得過精神病,可以用他的詩嗎?其實這種失落的經驗人人皆有,他的詩歌正說明了人心的不安定,告訴人尋求永生道路,可以幫助每個人。

■威廉士(William Williams,1717~1791年)

英國威爾斯地方教會的歷史相當有趣,他們的信心有時如高山,有時冷若深淵。16世紀算是熱心時期,當時有作家說:「音樂家若不讚美主,就是不老練;詩人若不稱頌天父,就是假的。」

宗教改革前,威爾斯的教會有如將殘的燈火,但馬丁路德的火熱讓燈火再次燃燒。有此說馬丁路德的詩比他的道更令仇敵害怕,威爾斯地方的人亦如此。衛斯理復興時期,威爾斯亦大為奮興。

斯時威廉士是著名的詩人,所作的詩有許多人喜歡背誦,雖然當時很多人不識字,但因背誦他的詩而開始對讀書有興趣的卻大有人在。

他常以家鄉威爾斯文寫詩,是一位有聲有色的歌詠者,也是大有能力的佈道家,被稱為「威爾斯甜蜜的歌唱家」和「威爾斯的瓦慈」。

新《聖詩》622首〈至大上帝,願祢導我〉(Guide me, O my great Redeemer)為威廉士的代表作,可參看《教會公報》3230期的介紹。

■杜德理奇(Philip Doddridge,1702~1751年)

他的祖父及外祖父都是敬虔事主的傳道人,祖父是與英國國教爭戰的勇士。1647年他在教區牧會時,國教把他列入獨立教會名單,視為反叛國教,因此他只能在自己家裡主持聚會,這對杜德理奇影響深遠。

父親是油商,也是獨立教會熱心的信徒,外祖父包曼是信義會牧師,母親也很敬虔,曾用彩色磁磚在牆壁上貼砌聖經故事。在他牙牙學語時,就藉著花花綠綠的磁磚壁畫,聽母親講聖經故事。自幼受這些薰陶,讓他有獻身的志向,而後到一所獨立教會辦的小神學院深造,畢業後留校任教。1729年搬到北安普頓,在堡壘丘牧會,主持一間神學院達22年之久。教育200多位來自蘇格蘭與荷蘭的青年,其中120人擔任牧職,幾乎都參加新教教會。杜德里奇共寫了363首詩歌,以瓦慈為典範,在講道時使用。他寫的詩歌有175首出自舊約,創世記到尼希米記寫了25首,約伯記到雅歌57首(以詩篇為背景有45首),小先知書25首。新約以四福音書作背景有74首,以保羅書信為背景有102首(羅馬書11、希伯來書19、彼得前書12),以啟示錄為背景則有12首。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https://tcnn.org.tw/archives/13522,2020.11.23摘錄。

圖片提供: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