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教會人物誌
點閱次數:365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懷約翰傳記1
成長歷程、前進福爾摩沙
作者 / Dalul專題報導

《公公、狗和貓:懷約翰傳記》是由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蔡依珊博士所著的人物傳記,VUVU katua Vatu katua ngiaw為排灣族語,意思為「公公、狗和貓」;作者藉著口述訪談及懷約翰生涯相關文章的編譯,忠實呈現懷約翰的生平及他的宣教經歷,從童年跟隨父親遷徙及學習成長的過程、二次大戰軍旅期間在亞洲的跨文化和學習日語的經驗,以及決心投入福爾摩沙宣教的心路歷程等。

此書著重描寫懷約翰在台灣的生活歷程,對於排灣族宣教的感動以及看見、與編譯排灣族語聖經同工的相處、羅馬字使用困難以及與大時代變遷下的改變、以及家人之間的互相包容以及看見;也藉懷約翰親身走訪排灣族部落,所留下的文化紀錄,都成為現代認識當時排灣族歷史以及當時現況,珍貴的史料。懷約翰的故事蘊藏了真實台灣宣教師的縮影,也為讀者展露,一位宣教師,謙卑愛主的身影。

1925年10月7日,懷約翰(Jhon Nevile Whitehorn)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他的父親懷洛伊(Roy Whitehorn)為英國長老教會的牧師,懷約翰自小隨著父親事奉在世界四處遷移,直到懷約翰兩歲時,他才返回英國,在那裏開始了求學生涯。

1928年到了英國,也因父親的服事,也是遷移數次,到1933年夏天,總共搬家五次;懷約翰也在此時,就讀於牛津市當地小學「龍的學校」(The Dragon School),在這學校內,懷約翰遇見他的繪畫啟蒙導師斯特爾特太太(Mrs Sturt),也在此時建立良好的繪畫基礎,讓他之後在台灣宣教的紀錄中,除文字以外,也有多幅精美的圖畫,可供後人參考。

1938年,懷約翰的父親受邀至劍橋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College)擔任教會歷史學的講師,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懷約翰考取了溫徹斯特男子中學(Winchester College)的獎學金,驚險取得12名獎學金名額的最後一個名額,也是在這裡,懷約翰定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溫徹斯特男子中學的課程十分密集,懷約翰在這裡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德文、神學和其他普通科目。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緣故,許多高年級生被徵召參戰,一些低年級生被迫往上升級,懷約翰也是其中一位,因此比預期提早學習古典文學的最高級,專研拉丁文、希臘文,反而奠定日後翻譯聖經的基礎。

1945年4月,懷約翰到徵兵的年紀,於新堡市的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Newcastle)修習皇家砲兵軍官課程,為參加戰爭做準備;經過六個月的訓練,1945年初懷約翰就被派往印度駐紮,因對語言的熱愛高過於軍中事務,於是懷約翰便來到喀拉蚩(Karachi)學習日文作為未來翻譯,很快地,他就被調往香港的一個戰犯法庭,協助審查戰時在香港和台灣對戰俘管理不當的日本軍人,當時懷約翰負責的工作是協助日本辯護律師了解他們的權益,也在審判過程當中,監督翻譯官的準確性。隨著戰爭結束的緣故,1947年10月,懷約翰獲准退伍,在開學前回到了劍橋。

回去劍橋大學三一學堂(Trinity Hall)就讀的懷約翰,在大學二年級時他就開始思考未來該做什麼事,在這時懷約翰遇到了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秘書提姆.希利(Tim Healey),他曾在台灣待過,他告訴懷約翰,在台灣原住民多半上不存在書寫文字,族裡的基督徒也沒有屬於自己的聖經,剛好懷約翰的日語能力能在當時剛結束日本殖民的台灣派上用場,所以向懷約翰提出邀請。
在與家人討論過後,懷約翰就決定參與台灣原住民宣教,先在英國倫敦的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SOAS)學習一年語言學以及語音學,之後在1951年9月,在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部差派下,他啟程前去當時被稱作為「福爾摩沙」的台灣。(待續)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657期

圖片來源:Serene 攝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