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姐妹開步走
點閱次數:1503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愛,何時能回家?
電影<當愛不見了>
作者 / 李阿生

隨著電影的帷幕拉開,沉重的壓力襲向觀眾;壓力的來源,來自於強而有力的節奏,琴鍵敲擊出的聲音有如心跳漸次加速,卻在喘不過氣之前戛然而止。而畫面是與配樂頗為扞格的一派冷靜,被大雪遮蓋的白色世界幾無生機,除了幾隻鴨子劃過河川,還有一條不協調、纏在枯椏中飄盪的塑膠長帶──那是艾力西留在這世界的記號,儘管那是一個沒有人會留意到的記號。這是俄羅斯電影《當愛不見了》(Loveless)第一個視聽衝擊。

由俄羅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執導的《當愛不見了》,演員不多,但都是一時之選,無論是飾演父親波里斯的阿列克謝羅津(Alexey Rozin),還是擔綱母親珍亞的瑪莉亞娜史畢娃(Maryana Spivak),以及演出12歲男孩艾力西的麥特維.諾維柯(Matvey Novikov),在俄羅斯演藝圈均已有一席之地。

■心傾新人,競棄舊人

電影的主軸環繞著一個三人小家庭,或許在外人眼中,這個生活尚算寬裕的家庭無可挑剔,但是三人均心知肚明,這個家已瀕臨分崩離析。

夫妻間對話的內容,除了譏諷、咒罵彼此之外,就是有如玩俄羅斯輪盤,將兒子艾力西當作是負累般推給對方。對兩人而言,新生活不但要脫離對方,還有若干問題待處理,譬如房屋,同時又要儘量低調,畢竟波里斯的老闆恪守基督教教義(註:按俄羅斯的宗教人口比例,應為東正教),若離婚被得知,可是要捲鋪蓋走人;此外,也要捨棄那迫使兩人成婚的孩子。

無力可回天的艾力西,只有絕望地躲在角落,一邊聽著父母的衝突,如何看待自己有如燙手山芋,一邊無聲飲泣;對男孩而言,那已經不知是多少個夜晚的常態。

一早起來,艾力西食不下嚥,草草解決早餐後即出門上學,他的態度毫不意外招來了珍亞的白眼。隨後珍亞與波里斯分別展開各自的生活。這時候,他們換上另一副面孔,昨夜對彼此的猙獰,彷彿只存在那個時空。在另一段人生裡,珍亞與波里斯判若兩人,也有著各自的新歡。與波里斯如同新婚夫妻逛著超市的,是身懷六甲的瑪莎;與珍亞成雙入對的,則是風度翩翩、氣宇不凡的富商安東。

珍亞與波里斯其實有耐人尋味的相似性,他們都向新歡傾心吐意;波里斯在魚水之歡後,向瑪莎許諾著甜蜜的未來;而珍亞也在風流纏綿後,向安東表露著過去都是「無愛狀態」,與波里斯的婚姻只是因為意外懷了艾力西才締結,是這個知情識趣的男子,讓她第一次有了愛的感覺。

■當「艾」不見,真相浮現

心滿意足回到家後的珍亞,接到了一通意外的電話,那是艾力西導師的來電,話筒中傳來艾力西已兩天未到校上課的消息。珍亞意識到事情不尋常,雖是萬般不情願,還是打了電話告知正在上班的波里斯,波里斯卻不當一回事。想當然爾,這個看法不一致,讓夫妻倆隔著電話又發生一次衝突。

得不著丈夫支持的珍亞只有報警處理,警察蒐證後,初步排除他殺嫌疑。警察向詫異的珍亞解釋,曾有案例是父母殺害了自己的孩子後,再謊稱孩子失蹤。排除這個可能性後,警察向焦慮的珍亞說明後續的作業流程,是一套若按著標準程序進行會相當冗長的官僚制度,畢竟行政資源有限,無法只專注在一個案件。這位曾經在搜救隊服務的警察,建議珍亞可以向搜救隊申請協助。

珍亞無奈之下,只有向搜救隊尋求援助。負責這個案子的協調員艾凡,鉅細靡遺向珍亞和波里斯詢問有關艾力西的一切,冀望從中找到有助於尋見艾力西的線索。但幹練的艾凡很快發現,這對父母對於孩子極為陌生,不但無法從珍亞和波里斯問到太多有價值的資訊,必要時還得介入夫妻之間,阻止他們在這個節骨眼還要上演一場爭執。

搜救隊經驗豐富,有條不紊地依照步驟動員,在不同的階段執行不同的任務,包括到所有可能的親戚家查訪。這個家的親戚並不多,只有珍亞的母親,那個被波里斯形容為「女版史達林」的婦人。一行人到了珍亞母親家中一陣調查後仍是一無所獲,調查行動還被老婦人誤解是意欲奪產的鑑價行為。此行沒有找著艾力西,卻讓珍亞憶起,她願意嫁給波里斯的另一個原因,便是想逃離母親。回程中,聽聞妻子無情的告白,波里斯忍不住將珍亞趕下車,絕塵而去,自此夫妻形同陌路,彼此共通的,只剩下找到艾力西而已。

持續進行的搜救行動,在艾力西的祕密基地中有了斬獲,男孩的外套顯示他曾經來到這裡歇腳。這座落森林深處的廢棄建築,是艾力西與僅有的朋友共有的祕密基地,然而踏遍荒廢的建物與周遭,仍尋覓不到艾力西的蹤跡。

事態至此,艾凡表示要有最壞打算,並且帶著夫妻到醫院查驗條件相近的無名屍。其中一具遍體鱗傷的屍體,慘狀讓珍亞忍不住驚呼,卻否認是她的兒子。艾凡看著夫妻倆的反應,珍亞歇斯底里地否認那是艾力西,波里斯則是屈身抱頭痛哭,他心裡已然是一片雪亮,知道任務可以告一段落。

■虛假的行為,真實的盼望

珍亞拒絕承認那具殘破、失去生命氣息的軀體是她的兒子,並不難理解,因為如此可以告慰自己,艾力西還活著,只是藏在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承認事實,意味著她將無處可藏,被迫直視不堪的悲哀真實。

同樣被謊言安慰的,還有波里斯的新歡瑪莎。幾次在與波里斯的對話中,瑪莎其實已經觸及波里斯的真心:「會不會待我如前妻?」「有過幾個女人?」「是不是有事相瞞?」只是她也很快地接受波里斯的承諾或轉換話題,即使那套說詞粗糙得令人難以置信,瑪莎還是接受了。《當愛不見了》穿插著這些情節,傳達著莫要接受謊言的訊息,即使謊言可以帶來片刻的安慰,但終究無法承受真實的揭露。

波里斯擔心離婚對事業造成衝擊這一點,對基督徒而言也頗值玩味。波里斯與珍亞與人互動時,都聊到這個議題,那是波里斯同事口中的「公司政策」,也是珍亞美容師口中的「老闆興趣」。

如果基督信仰只剩下外在行為的約束,而不是發自信心,不只淪為陽奉陰違的行為,而且既非真實,焉能得到稱許?(羅馬書2章28~29節)我們若只洗淨外面,而裡面滿了汙穢、死亡,於我們何益呢?(馬太福音23章25~27節)聖經啟示的福音,並不是外在行為的教條規範,而是使罪人悔改、重生、不再受罪管轄、有能力行善的大能(羅馬書1章16節)。

《當愛不見了》讓我們必須遺憾、沉痛地承認,這個敗壞悖逆的世界,確實充斥不稱職、不是的父母,正如波里斯、珍亞和她的母親。或許對於今日世人而言,「愛」這個美好、深邃的詞彙,只剩下情慾、感覺的淺薄意涵,致使愛如此稍縱即逝也不足為奇。

然而,這一切並不絕望,一如大衛表白主對孤兒的收留(詩篇27篇10節),一如先知對錫安發出的憐恤安慰(以賽亞書49章15節),一如聖經勾勒的畫面──不是父母迫使孩子遠離家庭,而是父親恆常堅忍地守候著浪蕩子回返家門(路加福音15章)。我們相信,上帝仍在憐憫我們、尋找我們、等候我們、引領我們回家,祂的兒女必不會像艾力西一樣找不著回家的路!

文章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446期

圖片來源:Yahoo奇摩電影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