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姐妹開步走
點閱次數:1521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健康,從生活習慣開始
作者 / 溫純芳

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去看病時,除了會拿到批價單和藥單外,常常還多了衛教單。說實在的,衛教單內容有些寫得有看沒有懂,多為醫學用語,有些則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執行。例如,現代人常見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造成的視力問題,衛教單說明要防止眼睛疲勞,在閱讀、使用電腦等近距離用眼時,應多眨眼,且30~40分鐘要休息遠望,讓眼睛肌肉能適時放鬆。再來,常見的三高問題衛教單,教我們烹調儘量採燉、烤、滷、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飲食原則為少糖、少油、少鹽、高纖;要養成運動習慣,每天30~60分鐘,每週4~6次……。這些看似簡單,執行起來卻不容易,美食當前加上親友慫恿,減肥永遠是明天的事。

在教會幾乎都有家庭禮拜的經驗,主人家擔心兄姊晚餐沒吃飽,也擔心自己準備的不周到,聚會前就想著該準備什麼好呢?一定要跟上個禮拜的會友準備的不一樣吧?若想到牧師要來,更是不能漏氣!所以大家都準備得非常豐盛,有鹹食、甜點、飲料,若是在部落,還會有糯米飯、山海產等。一整桌食物,本來在節食,這時候不吃一點,也對主人家不好意思!為了避免如此,教會應該推動簡單飲食就好。

正如保羅先生在羅馬書7章18~19節說:「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現代人的疾病大多是慢性病,國家衛生政策花很多資源在防治,慢性病不僅影響患者自己的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關係,也影響到家人,甚至國家醫療資源分配。回想20幾年前在台東馬偕醫院工作,內科病房的護理師通常具備一種特別的能力──從群族辨識疾病的種類。在住院的病患中,只要看到阿美族,就知道中風居多;排灣族是痛風;布農族是肝硬化……。當時這看似好玩的猜測,確實排解一些繁重的工作壓力。但多年過去了,根據最新出爐的原住民族人口及健康統計年報資料,顯示原住民死亡年齡平均數與全國相比,還是相差10.3歲,顯見原住民和平地之間仍存在醫療資源的差別。

多年前到新加坡的數家醫院參訪,不約而同地,每家醫院代表人都說,健康是每個新加坡人的責任。一開始我心裡很納悶,問領隊為什麼?他說:「健康當然是自己的責任啊!新加坡看病除了家庭醫師轉介(就醫分級制),到公立醫院比較便宜,可是要等很久!要快就去私立醫院,但是很貴!」參觀病房時,我心中答案已解開。新加坡的健保病房約10~15人一間,沒有空調,只有天花板上的電扇。當然護理人力比,也跟自費或自行負擔較多的病人有差別。因此,新加坡人認定健康是自己的責任。

在醫院,常會聽見病人說:「身體是我自己的啦!你不要管。生病了我自己處理……」生病,真的是一個人的事嗎?到醫院做電腦斷層、手術、聽報告……,難道都不需要家屬陪同嗎?更不用說後續治療的照顧了。所以,我都會再三提醒癌症病人與家屬癌症追蹤的重要,「不要醫師沒有幫忙預約,就不回診喔!要記錄回診日期,健康是你的責任。」有些病人會因為有吃藥控制,或是手術和化療完成,或者滿有信心上帝會完全醫治他,就慢慢地將飲食、生活習慣回復到原來的樣子。病識感的建立很重要,沒有認知到疾病對身體的傷害,就無法妥善管理。上帝不也希望我們擺脫舊我嗎?

網路上各種健康飲食多如牛毛,我只建議:儘量選擇在地、無毒或有機的原型食物,並自己烹調,少吃加工食品。不僅食物必須重視,生活作息與壓力調適也是影響免疫力的因素,空氣、水與陽光更是活命三寶。正如廣告所說:「今日不養生,明日養醫生。」要健康,必須從建立良好生活習慣開始。

文章出處:<台灣教會公報>第3530期

圖片來源:Serene 繪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