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4100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青年行腳 起造台灣文化
前言
作者 / 白佳琳

為記念台灣文化協會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文化部與民間團體推動將文協成立的10月17日這天訂為「台灣文化日」,以1920年代台灣新思潮的精神,再造台灣文化。

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賴和、蔡培火等台灣青年,受「民族自決」思潮影響,以啟發台灣文化向上為目的,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儘管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仍積極透過讀報社、文化演講、美台團放映電影、下鄉搬演文化劇等,喚醒民眾爭取民族自決、階級平等及婦女權益;同時期,美術、戲劇、文學、音樂等創作蓬勃發展,形成台灣獨有的風華年代。

● 島內行腳,串接民主文化

2019年適逢賴和文教基金會25週年,基金會串連近30個文化團體展開「2019台灣文化日:文化行腳」,透過10天行走,與不同階級、世代對話交流,共同尋找台灣自主的未來路。這10天的行腳路線,從台北出發,途經苗栗,以彰化為終點。這是緣於1912年,就讀台北醫學校的賴和與學長杜聰明,寒假相約徒步回彰化,歷經6天5夜的壯遊。這次文化行腳,除了串接不同時代的台灣民主運動、文化藝術,也仿效文化協會以說唱、影片、講演等方式跟在地民眾交流。

起行記者會,特別選在自由民主意識覺醒的大稻埕台灣新文化運動館廣場舉辦。隨後繞行與台灣文化協會相關景點至蔡瑞月舞蹈社,沿途由致力於人文旅行的「島內散步」導覽,藉此認識「台灣人」意識如何萌芽及前輩追求自由平權的努力。

在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老師留下的玫瑰古蹟裡,聽著舞蹈社浴火重生的歷史,及蔡瑞月如何在白色恐怖陰影下實現舞蹈夢想的經歷。舞者更為我們演繹蔡老師的經典舞作,最後以《五指歌》勉勵此次行腳青年。

● 交流對話,青年夢想起飛

經三角湧,拜訪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的三峽清水祖師廟,由李景文老師為我們導覽其父李梅樹畫筆下的土地故事。近年,李家後代致力於地方文化推廣教育,讓藝術走進社區、走進日常,與人民生活相結合。

入山城,在菱潭街興創基地感受到一股新生活力,一群在地青年將荒廢已久的老市場重新改造,為髒亂老街道注入光,蛻變為青年實踐夢想的基地、在地人聚集之地。過苗栗,在中石化工大煙囪旁的蘆竹湳古厝聚落停留,多位地方工作者與行腳團對話,交流對地方未來的想像。除此,也前往灣寶抗爭現場,一邊吃著這片土地長出來的農作,一邊聽長輩述說他們如何守下農地,也看見台灣農村在開發利益下的傷痕。

進入台中,透過台中新文化協會規劃走訪相關景點,從火車站出發、台中公園、公會堂等處。重返見證風華年代的中央書局,新生代創作者劉攸盈以說唱方式,讓分屬日治時期不同世代的林獻堂、賴和、楊逵等同聚於這場音樂沙龍裡。回彰化前,特地前往霧峰林家,於萊園共聚,仿若回到百年前「夏季講習會」。

最終,沿著古香路回彰化城,在基金會創會董事長、也是賴和長孫賴悅顏先生陪同下,走過賴和晚年被囚禁之處,抵達當年文協志士講演的場所,也是此行最終站:天公壇(元清觀)。這趟文化路徑,過程見證台灣基層蓬勃的創生力,更體認百年來無數前輩的坎坷經歷,企圖走出正常國家的道路,需細心共同守護,承接再續才有起造的一天。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52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67510摘錄。

相片提供:白佳琳、魏辰安、胡妤萱、李安、曾筱鈞、廖建豪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