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鄉土關懷
姐妹開步走
原知原味
教會人物誌
青年青不輕
鮮知啟示
信仰與生活
教會歷史
 
   
首頁 > 專欄文章 > 鄉土關懷
點閱次數:4947
字級調整:
上一則 | 下一則
青年行腳 起造台灣文化2
行至灣寶聽見農村的證言
作者 / 魏辰安
灣寶人追求土地正義的印記

2019年10月21日文化行腳進入一半,我們自苗栗竹南出發。前4天,我們走了近90公里,身體大概適應了夏秋的炎熱及各種狀況。一早在市場吃過早餐,就開始研究路線,預計中午前抵達灣寶。

中部,是自小在宜蘭生活的我十分陌生的地方,我知道那裡有科技園區、工業區,也有許多農田。這些混雜的印象,就像糾成一團的毛線球。親自走過後,從看到的地理人文景觀、從聽到的故事,漸漸理出線索。烈日下,揣著濕毛巾降溫,我們經過台鐵海線木造車站之一的談文車站,駐足,幾輛火車經過,然後從大馬路拐進田間小路,抄往灣寶方向,身旁稻穗已經低垂,黃黃綠綠的在風中搖擺著。

在田間走走停停,終於看到寫著「土地正義」的鐵皮屋,那就是灣寶驛站了。穿著素樸的洪箱阿姨和戴著西瓜鴨舌帽的陳幸雄伯看到我們,就熱情吆喝我們吃午餐。一面扒著炒米粉,一面聊天,才知道這房子是提供給來灣寶「幫忙」的外人休息的。為何會有外人來呢?這要從10年前一場徵收引發灣寶的抗爭行動談起。眼前的洪箱阿姨、幸雄伯和已故的張木村伯當年組織自救會,帶領村民反對不合理的開發案。

灣寶的土地原本是排水不良的砂質旱田,盛產地瓜、西瓜、花生等作物。我們方才經過的稻田,早年是不存在的景象。這片稻田得來不易,除了來自水庫的滋潤,更是村民合力以黏土改造土質,才得以保住水分,開始種稻。

洪箱阿姨說起從前天未亮就起床,坐遊覽車北上抗議的往事。10年前,村民收到公文,發現自己的土地被縣府劃為「後龍科技園區」,他們將被迫離開世代耕種、生活的家園。居民隨即召開緊急里民大會,決議抗爭反對。洪箱阿姨和幸雄伯回憶當年肩負鄰里的期待,談到官員來村莊宣傳科技園區將帶來的榮景,卻忽視許多現有園區荒蕪的事實。村民於是組成灣寶自救會,在一場場會議中宣示決心,展現團結意志,最後獲勝,保護了家園和農村。

幸雄伯遞來《黏土》一書,內容是關於灣寶、台灣農業歷史的故事,轉頭又拿了灣寶的西瓜帽子送我們。是什麼讓灣寶村民堅持要留在這裡種田、生活?洪箱阿姨不時說到運命。生長在灣寶,是運命;土地遭徵收,是運命;團結抗爭,是運命。時代巨輪轉動,士農工商價值更迭,農人盡本分守好先祖拓墾的土地繼續滋養後代。

和灣寶道別,文化行腳的路途還有一半。遙想賴和在彰化愛鄉愛土的行醫工作、反對不公義的殖民政權的印象,島國的前路與運命是怎樣呢?

一步、一步,走在苗61公路上,天色漸暗,越過後龍溪、西湖溪,遠方白色巨大風車轉動著,內心也陷入長長的思索。

文章與圖片來源:台灣教會公報第3552期,https://tcnn.org.tw/archives/67510摘錄。

相片提供:白佳琳、魏辰安、胡妤萱、李安、曾筱鈞、廖建豪


資料提供單位:台灣教會公報社
上一則 | 下一則

 

Copyright © 2000 - www.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